■一 帆
中国式过马路的讨论热潮出现在两年前,在多个城市运动式的集中治理一阵风之后沉寂下来。日前,据媒体报道,深圳市交管局向媒体透露,他们正在和多家征信机构联合建立深圳深圳交通参与者征信体系,将交通违法与个人信用贷款、买房等挂钩,以遏制行人闯红灯等交通违法的顽疾。
然而,对此,业界显然出现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现代社会是契约的社会,有规则的社会,政府部门要有规则意识,建立完善的规则并严格执行,在执行中人人都必须遵守;也有观点认为,社会征信体系事关重大,将信用管理作为新型的社会管理手段,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闯红灯要严加整治,但须依法有据,治理闯红灯本身也不能“闯红灯”。
显然,上述观点都认同行人过马路不能闯灯这一规则,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一规则如何维护,如何把握维护的尺度?
在社会认知达成一致,成员素质水平相当理想的状态下,规则或许已经被广泛接受和执行,只需要靠成员意识形态上的道德观念来约束和维护,但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那种理想状态,因而一些长效机制、强制措施,甚至相应的罚则都是必须的。而且,在规则建立之初,出于强化意识的目的,矫枉过正的措施也往往是可以理解的。最重要的是,要让不守规则的人和事付出巨大的成本,这样才能让遵守规则的正气得以弘扬,树立起规则的尊严并得以彰显。这也同样是“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联想到资本市场,对于市场上的违规行为主要倚重证监会的行政处罚。2014年堪称证监会行政处罚最为严厉的一年。全年证监会共对55家机构、416名个人做出处罚,处罚金额共4.68亿元,还依法对81名被执行人实行了催告程序,共收缴当年及往年罚没款7.04亿元。而且,由于制度等各方面原因,资本市场失信成本较低。
其实,对于违规行为,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不仅需要执法必严,更应该从重处罚,因为只有增加违法违规成本,才能起到威慑作用,否则将对公认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机构公信力形成很强的破坏力。同时对市场上合规行为间接造成不公。
那么,能否借鉴行人闯灯挂钩征信的形式?对于有欺诈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记录诚信档案、提升再融资等需求难度的同时,在交易名称上加特别标志提示投资者,自动形成威慑,树立市场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