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 萌
在刚刚过去的浪漫“七夕”,部分银行推出了节日特定产品,如“七夕理财”、“七夕盈金”等,但是在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续下跌后,七夕节特供理财产品也显得不那么“甜蜜”,市场也是反映平平。
“七夕节特供” 名不副实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解到,与去年各家竞相推出高收益产品相比,今年七夕专属理财产品则显得较为冷清。多数银行并未推出“七夕”专属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在4.5%-5%之间挣扎。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5年8月20日,9家银行发行了12款以七夕为主题的专属银行理财产品。从产品发行数量来看,城商行发行量最多,6家银行发行了6款产品。股份制银行发行了5款,。国有大行仅有农业银行一家发行了1款七夕节产品,收益率也并未超过5%。
以推出相关产品最多的某股份制银行为例,4款“七夕节特供”产品均为33天的短期产品,购买起点分别为5万元、2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预期收益率依次为5.10%、5.15%、5.20%、5.25%。但是其产品的募集期都是9天,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选择在募集期首日购买,这9天将是以活期利率计息,实际收益会大打折扣。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推出“七夕理财”,预期收益率为5.35%,期限为156天,在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算是亮点,但是诱惑力度也不大;而另一家城商行推出的七夕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4%,期限为180天。这两款七夕产品的起购金额均为5万元,适合大众购买,但是也存在募集期较长的问题。
对此,某银行理财经理提醒,在选择产品时,除了收益率,募集期限的长短也是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如果资金闲置期较长,可以选择中长期的理财产品,这样不仅收益率相对高些,也能降低募集期对最终收益率的影响。
“9月下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预计可能会高些”,北京某银行网点的大堂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9月底面临季末考核,又适逢中秋节、国庆节临近,有可能会推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妨下个月再来看看。”
不过,也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直在下跌,下一次收益高点可能要到年底资金趋紧时才出现。偏爱银行理财产品的不妨抓住七夕的机会。”
在走访过程中,还有不少大堂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推荐夜市版理财产品:“夜市版理财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比白天柜面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要高0.1个至0.3个百分点,实际上和“节日专享”差不多。”
互联网金融 抢滩节日市场
事实上,就理财产品而言,今年的“节日专享”不再是银行的独角戏,除了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参与其中。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今年“七夕”前后,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都拿着“七夕”大做文章。与银行“诚意不足”相对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的产品更为实惠,产品收益率普遍较高。
业内人士表示,比起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理财平台更具创造新产品的空间,在产品打造和收益率上会更具优势。并且由于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喜爱。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切记不要盲目跟风,除了看预期年化收益率,还要关注该产品的投资渠道,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