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太股市引领全球市场重挫 美联储加息或放缓

2015年08月25日 07: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闫磊

  24日,亚太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股市、汇市、大宗商品齐跌,幅度之大令投资者恐慌。分析师都在关注,下一阶段各国政府是否会有效修正经济政策,以遏制市场动荡。

  亚洲股市方面,除去日本市场的MSCI亚太股市指数24日下跌5.1%,至三年来低点。中国上证综指以8.49%创下8年多最大单日跌幅,日本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幅达4.61%,失守19000大关。印度尼西亚股市也下跌4.3%,至2013年12月份以来低点。

  汇市方面,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承压下行,南非货币触及14兰特兑1美元的史上最低位,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17年来新低点。

  大宗商品也未逃过周一的普跌潮。全球油价基准布伦特原油24日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跌破每桶45美元,目前较去年8月触及的一年高点每桶103.19美元下跌56%左右。铜、铝价格跌至六年新低,由于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交易商们将原因归结为中国需求下滑和市场动荡。

  受亚洲市场影响,美国股市期指下跌近3%,欧洲主要股市开盘跌幅在3%左右。

  美银美林基金资金流动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的一周,股市基金资金外流83亿美元,幅度为三个月来最大,抛售恐慌情绪持续。日本的一位交易员表示,市场恐慌情绪正在蔓延,几乎所有人都在卖出各种金融资产。

  持续震荡下行的市场走势令分析师们信心受挫。花旗分析师本周将2016年全球增长预期从3.3%调降至3.1%,为多个月来第三次调降。

  《华尔街日报》援引多位分析师观点指出,随着投资者逢低买入,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上涨,但整体市场基本面依然疲软,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向下调整。

  “考虑到中国经济放缓、供应过剩和强势美元等结构性不利因素,可能不用过多久,大宗商品就会重新进入长期跌势。”巴克莱在一份客户报告中说。

  市场人士关注的是,各国政府能否修正经济政策以遏制此轮市场震荡。首先是新兴经济体的刺激措施,其次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

  美银美林的报告指出,目前新兴经济体仍有政策空间刺激经济。报告称,亚洲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对外币借贷的依赖很少,且本身已建立了流动性高的本地债券市场,提供“后备政策”给借贷及融资。

  美银美林还认为,中国、印度、韩国及泰国仍可能在今年底前降息,而亚洲区金融机构及中央银行也会有更佳的准备和资本应对未来的挑战。

  另一个焦点是美联储。本周美联储将召集全球业者召开全球央行行长和财长年会。部分分析师称,美联储主席耶伦预计不会出席,其他官员对于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可能更加守口如瓶。

  随着上周美联储公布7月会议记录,最早在9月加息的可能性降低。美联储没有给出何时加息的明确信号。分析认为,加息可能对全球市场造成影响,令新兴市场资产雪上加霜。

  会议记录显示,美联储官员仍在担忧全球经济疲软,不过他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自信。

  本周美国将公布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如果上修幅度不及预期,也会令美联储加息决策产生迟疑。Newedge资深董事兼美国策略主管拉里称,美国市场最终将屈服于全球不断加剧的压力。

  欧美股市24日开盘后均大幅下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后即狂跌逾1000点,15分钟后跌幅有所收窄,但仍然下跌约543点,跌幅超过3.3%;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开盘后不久跌幅也均超过3%。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24日跌幅一度接近6%,巴黎股市CAC40股指和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跌幅分别一度超过7%和6.4%,希腊股市跌幅一度超过11%。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亚太股市收盘下跌 日股跌4.6%      2015年08月24日
  • · 亚太股市周二多数上涨      2015年05月20日
  • · 周四亚太股市普跌 日股逆势收涨0.26%      2015年03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