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七夕微信红包热度超除夕 哪些数字成为国人最爱

2015年08月22日 07:42    来源: 北京日报     范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相对于舶来品2月14日情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则更多了几分古韵风雅之意。不管是已婚,还是热恋,亦或是单身,昨晚的朋友圈已经被各种“晒”幸福满满刷屏。

  有一种红包,叫“示爱红包”?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到昨晚21时,今年七夕的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轻松跨越除夕的10亿个历史峰值。而在此前的6月1日当天,微信红包收发量是5亿个;5月20日一天,红包收发量是4亿个。

  七夕示爱玩新潮 鲜花生意淡

  作为东方情人节的浪漫七夕节,记者20日晚上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很多情侣甜蜜牵手,然而路边叫卖鲜花的商贩手中,待售的玫瑰花依然满满。据记者了解,今年鲜花生意不如以往,对于容颜易逝的鲜花,情侣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

  少了鲜花,浪漫的感觉有没有少几分?

  上班族周瑾告诉记者,七夕节还在单位苦哈哈加班,“在办公室收到了男朋友送的玫瑰花,包装很好,里面有保鲜的冰块,顿时心里还是被融化了。”她男朋友是在一家微商上预订的鲜花,一两个小时就送到了。

  周瑾告诉记者,其实送花也有点儿土了,她发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人喜欢晒红包,秀恩爱,取520,1314,999等数字的特殊含义。“虽说谈钱有点俗气,但高价买花也是花钱,直接发大红包一样暖心啊,还很实惠!”

  此外,不少网友们晒出了自己七夕节收到的“奇葩”礼物,可谓千奇百怪,“没有最雷只有更雷”。有收到“手榴弹拉环”的,有收到“高压锅”的,还有收到“脚气膏”的。

  网友“一朵花开的时间”晒出她收到的1000块拼图,是用这对恋人在一起时拍各种合照做成的,虽说拼图花了好多时间,但拼的过程回忆满满,真的很有纪念意义。记者在淘宝上输入“七夕创意礼物”,发现“各种DIY手工巧克力,情侣衫,水晶刻字,同心锁等最热门,可见商家也越来越了解年轻人的特殊需求。

  忙着发红包 羞于当面示爱

  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到昨晚21时,今年七夕的微信红包收发总量,已轻松跨越今年除夕的10亿个历史峰值。

  七夕红包额度你发多少?统计数据显示:5.20、13.14、7.77和9.99,这四个数字依次成为本次国人最喜欢包的七夕红包。然而不少人顾着发红包,却羞于当面说一句“我爱你”,只敢在红包金额上“打哑谜”。结果,在超4000万个的示爱红包里,居然有780万个还没被领取。

  然而也有网友对示爱红包不以为然,认为现在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微信红包解决,反而让示爱的温馨行动变得更加难能可贵。“不如老老实实做顿饭来得实惠,冰冷的数字,赤裸裸的拜金,被具体量化的爱情又能走多远?”一位网友吐槽:“每年那么多节日,从除夕春节,到中西式情人节,再到结婚恋爱纪念日,还有520,圣诞节,不仅荷包干瘪,创意心思也告急!”

  周瑾认为,借红包数字讨喜也有心理落差。“同样是‘一生一世’,收到1314元和收到13.14元的红包,心情还是不太一样,尤其经不住朋友圈秀恩爱刷屏的刺激。”

  实际上,今年的七夕红包并非纯粹是“中国情人节”爱恋的表达,也被网友“玩”成了更广义的传情达意和节令祝愿,甚至在员工和老板之间也频频互发。

  时间上看,和除夕夜零点是发红包的“尖峰时刻”不同,这次中午11时却意外成为七夕红包的集中发放时段;从性别上看,男女互发比例虽然高达61%,但也有28%是女生之间互发的,还有11%是男人间互发的。

  随着优质单身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租情侣”过节的APP平台层出不穷。然而人人网最新调查发现,对此感兴趣的单身族并不多,有68.8%的90后表示听说过但觉得不靠谱,不会为商业炒作去浪费过节的心情。同时,有高达87.5%的90后明确表示,不会在七夕节参加类似于相亲的“脱单”活动,哪怕自己也渐渐走向了适婚年龄。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