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股市暴跌后机构投资者众生相:公募弃小从大调仓忙

2015年08月17日 09:08    来源: 证券时报    

  公募基金弃小从大调仓忙

  当前公募基金仓位有小幅调低,尤其是公募偏股型基金的仓位降至60%以下,与2008年熊市底部水平接近。与此同时,7月份股票型产品收益率显著下滑,2358只有净值更新的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仅有384只,占比为16.28%。同时,7月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11.5%。可是,公募经理对参与短期反弹兴趣不大,更主要的操作是利用反弹对仓位作结构调整。

  上周沪指上涨5.91%,深圳成指上涨5.43%,中小板、创业板则分别上涨5.09%和3.77%。资金流向有从小市值品种转移蓝筹的迹象,但在目前A股就此形成新一轮上升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在公募看来,风险还是集中在前期估值过高的品种。虽然前期小市值品种下跌超过五成以上,但一些看业绩的基金经理感觉仍然看不见底。有公募基金经理认为,美国加息之前应该保持较低仓位,并以配置低风险品种为主。现在谨慎点没坏处,错过一点没有问题,不会少赚多少钱。

  私募基金忙于做短线

  7月沪指下跌逾14%,近七成套利型私募基金获得正收益。数据显示,套利策略私募基金7月份收益相对超过股票型产品,347只套利型产品中,获得正收益的产品为231只,占比达66.57%。

  在本次股灾中得以全身而退的少数私募虽然有最充沛的“弹药”,但他们相对却又是最谨慎的,宁愿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相对积极一些的反而是那些在“股灾”中后段受伤离场、但又基本保全了本金的私募,他们会以“天”为单位灵活地参与反弹,高抛低吸,以争取逐步修复净值。

  目前,大部分个股反弹幅度在20%-50%,而私募是融资的主力军。有私募经理表示,从本周所处的时间来看,自3373点以来大盘都遵循着三周的规律,反弹三周,回落三周,而下周进入本次反弹的第三周,存在再次进入短线变盘点的可能性。从过往历史看,当市场整体反弹到15%-20%以上,大部分私募都是“滑头”。

  券商自救集体看多

  上周沪深两市大盘冲高震荡,国资改革加速及人民币汇率贬值等因素交错影响,市场表现较为摇摆,波动较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上证综指在4000点上方阻力较大,难以有效站稳,大盘指标股 中国石油 、 中国石化 近日横盘震荡, 招商银行 四连阴,后市以震荡反复为主,箱体格局不变。但对于本周走势,九家测评的券商无一看空。 申万宏源 和银泰证券两家看平,民生证券、 西部证券 、 西南证券 、新时代证券、太平洋证券、信达证券、大同证券等七家看多。他们认为,经历了前期暴跌之后,市场悲观预期正在从自我强化转向逐步消化。“外部力量”成为上周市场上行的主要推动力,国企改革概念炒作,而且从央企扩延到地方国企。

  然而,券商集体唱多也许与券商自救有关。7月市场震荡下行,引发了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和自营业务的全面收缩,对券商业绩形成拖累。据已披露7月业绩的15家上市券商数据显示,这15家上市券商母公司7月合计实现净利润74.7亿元,环比6月大幅缩减52%。

  保险资金“入侵”房企

  早在去年开始,包括金地、 金融街 、佳兆业、华业集团等大批房企,均在资本市场遭到险资大鳄们的举牌或股权收购。今年以来,就连地产大佬也没能“逃脱”险资大鳄手掌。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举牌万科, 中国平安 “牵手”碧桂园,新华人寿“现身” 保利地产 前十大股东……截至今年7月初,在133家A股房企中,被险资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房企多达25家,占比达到18%。

  调查发现大保险机构和小保险机构的仓位有差异。很多大保险机构在一季度的仓位很低,4月以后有所加仓,而“股灾”之后又响应号召进一步加仓,因此近期的仓位反而比较重了。而一些小保险机构比较灵活,很多在“股灾”前后进行了大幅减仓,甚至接近零仓位,维稳主动加仓后目前仓位仍不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挺进房企外,保险资金又开始谋划夹层基金。一些大型保险机构已经在组建相应的投资团队对夹层基金进行布局,夹层基金相对短的期限以及稳定的期间分配对险资吸引力较大。夹层基金目前被认为是保险资金帮助高科技行业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工具。

  大中户杠杆有加有降

  “暴跌后遗症”在这个群体中反映明显。股市前期的暴跌,给参与配资的个人投资者上了一堂教训深刻的风险课,交过不菲的学费之后,多数配资客降杠杆远离风险 。网上调查显示,有损失惨重者如惊弓之鸟,无力再博反弹,近八成网友表示在反弹中不会加杠杆。

  随着大盘冲击4000点,大盘也开始直面上方的压力位,尤其是4050点上方存在着重重压力位,反弹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压力区域。但也有部分“赌性很大”的大中户投资客正悄悄重拾杠杆上阵搏杀,以求翻本。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