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股权众筹迎来“洗牌潮”公募私募要分清

2015年08月10日 08:2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业内人士表示,证监会此举意味着股权众筹平台将在监管下运行,不管是公募性质的股权众筹还是私募性质的股权众筹。《规范》中,证监会强调“股权众筹”概念,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具有“公开、小额、大众”的特征,且这类机构必须通过国务院股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才能开展,意味着这类平台将是监管部门认定的公募众筹平台,能公开向大众进行融资。目前已有阿里巴巴、京东和平安取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

  除上述3家平台外,其他股权众筹平台都被定义为私募股权融资平台。事实上,早在2014年12月,证券业协会就已经公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相对明确地划定了私募股权融资的范畴,并对其业务的开展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其中设定“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合格投资者的标准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规范》指出,此次对股权融资平台的专项检查,包含且不限于“私募股权众筹”、“股权众筹”、“众筹”等平台。检查目的是摸清股权融资平台的底数,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潜在的风险隐患,引导股权融资平台围绕市场需求明确定位等。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只要在合规范围内,已在运行的私募股权众筹平台还是可以运行和发展的。

  证监会表示,在研究制定通过互联网进行非公开股权融资的监管规定。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应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众筹行业乱象多

  “已经获得公募牌照的3家股权众筹基本上还没什么动作,活跃在市场上的主要是一些私募性质的股权众筹平台。草莽发展初期总会存在一些乱象,行业人士默认自己是资本市场的‘五板’,在市场上不遗余力地开拓业务和通过各种活动去展示平台和平台下的项目。”上述从业人士表示,不少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公开宣传、募资,加上新三板火热,不少平台的项目对接新三板市场,将一些非特定投资人的项目打包成私募投资基金,在公开与非公开中踩踏红线,这些都是与监管冲突的地方。

  该人士认为,与债权众筹P2P不同,股权投资的风险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要在投后至少两三年之后才能显现。同时股权众筹一般是创业类的早期企业,成功率低,风险大。如果行业过热,出现过多的平台,推出质量没有保证的项目和企业,而没有对所投资的项目和企业进行筛选,公开向公众募资投资,会布下风险地雷。

  “除了在公开宣传与募资中踩线,现在行业中还有一个问题,即合格投资人的界定。现在不少平台的投资人没有经过审核,不存在合格与不合格之说。有的平台1万元起投,有的5万元,有的10万元。”该从业人士表示,按照监管意见,合格投资者的标准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目前这个要求,大部分平台都没有做到。

  平台增速将趋缓

  据盈灿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共有235家众筹平台,目前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达211家。其中,股权类众筹平台数量最多,达98家,占全国总运营平台数量的46.45%。零壹财经此前预计,众筹行业将在下半年迎来爆发,平台数量在年底前可能达到500家,2015年全年的交易规模则有望达到150亿元至200亿元。“在监管政策逐渐落地后,原来平台数量不断创新高的局面将受到影响,新增平台速度会变慢。如果严格施行监管政策,有不少平台面临出局的可能性。”上述人士表示。

  目前,大部分股权众筹平台通过“领投+跟投”模式进行投资,一些平台还设置了担保功能吸引投资者,意通过这些模式降低风险。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像担保这种模式肯定行不通,有悖于风险投资理念。

  零壹财经数据显示,2014年商品众筹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的成交额分别在2.7亿元和15亿元以上,二者合计超过之前历年总和的5倍,迈上十亿台阶。而在2015年上半年,众筹行业的成交额在50亿元以上,超过2014年的两倍。其中股权众筹在上半年的成交额在35亿元以上,房地产众筹近10亿元,商品众筹为8亿元,纯公益众筹不到5000万元。

  零壹研究院表示,大量股权众筹和公益众筹存在线下渠道,规模分别在百亿元和亿元之间。在商品众筹方面,电商巨头具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和资源聚合能力,实力初现,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上半年商品众筹整体交易规模达8亿元,其中京东众筹交易规模达4.5亿元,位居第一,占据56.3%的份额,淘宝众筹以2.39亿元的规模位居第二,占据30%的份额。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