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徐高:实体经济资金面将明显改善

2015年08月08日 07:0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来源:

  徐高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倒闭、局部金融风险爆发以及就业失稳可能性均有所上升。

  最新公布的PMI数据显示经济弱企稳基础并不牢固。对此,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数据在二季度短暂回升,但近期中采和财新PMI均显示经济下行压力有加大迹象,经济景气度仍在下降。此外,从高频发电量、产能利用率等数据来看,稳增长政策带来需求回暖尚未有效传导至需求面。一是外需方面,全球经济仍处于需求相对乏力的总体状况下,中国出口仍不乐观;二是内需方面,虽然房地产销售等需求面持续回暖,但投资增速还在下降。总体而言,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整体生产领域都存在较大下行压力。预计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较6月下降0.2个百分点至6.6%。

  徐高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倒闭、局部金融风险爆发以及就业失稳可能性均有所上升。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下行表现出高度关注,并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下稳增长基调。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都将加码。上半年实体经济融资难和金融市场“不差钱”并存的困境不可持续,下一步货币政策将着力于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货币政策将更多向引导金融市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和刺激社会融资总量扩张方面倾斜。此外,相关部门将通过PSL、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扩容、降低企业债发行标准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放松等方式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徐高表示,宏观政策加码将为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保驾护航,这将对冲股市震荡之后金融行业增速放缓对经济带来的影响。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将与二季度持平,仍为7.0%,只不过在结构上将呈现出工业走强,金融业走弱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最新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数值为53.8%,增速创下11个月新高。而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47.8%,连续第5个月低于50.0%临界值。

  对于这种反差,徐高认为,长期来看,服务业增速走强说明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在提升,这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来看,服务业走强来自金融业的带动,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服务业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此次股市调整之后,金融业增速必然会出现一定下滑,导致下一阶段服务业增速出现下降。考虑到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在制造业领域,预计三季度制造业表现将强于服务业。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财政政策如何在下半年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高:财政支出在6月有所加速,财政赤字扩张显示积极财政政策加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快速推进以及城投债发行条件的放松,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将得到显著扩大,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升,发挥重要稳增长作用。今年6月和7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分别为7342亿元和5605亿元,分别实现净融资6984亿元和5135亿元。如果以三批共计3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算,再考虑到年初确定的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计划,8至12月仍然有2.4万亿元地方债需要发行,月均发行量4800亿元左右。同时随着监管放松,城投债发行量也出现回暖态势。地方债和城投债发行加速将显著增加地方政府融资能力,而财政政策发力与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增强将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升。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金融虚火、实体疲弱的现象。对此,应如何看待?

  徐高:年初以来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和实体经济融资难形成鲜明反差。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更多的是在银行间市场“放水”,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下降很多,但对实体经济的供给效果并不明显。

  从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可以看到,很多提法表明,股市震荡之后,宏观政策重心转向实体经济。高层对实体经济更加重视,而对金融则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对金融风险也更加关注。可以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资金面将明显改善,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资金价格将不会像二季度那么低。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