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华社:提早应对美联储加息挑战 防范国际资本大波动

2015年08月05日 07:34    来源: 新华网    

  (记者高攀)几个月来,美联储官员在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中一直强调2015年是加息之年,并与市场就加息时机反复进行沟通。目前多数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最早将于今年9月启动加息,但也不排除推迟到12月行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央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势必引发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和全球资产价格重置,外溢效应不可忽视。

  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可控。但那些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体系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可能会受到美联储加息较大冲击,并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渠道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而言,美联储加息会导致美元走强及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增加,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资本急剧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外债偿还压力增大等挑战。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不仅会影响到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和出口,其市场波动引发的传染效应也可能令中国资本市场承压。此外,受美元走强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币值相对稳定可能导致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这也将影响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事实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反映在美元升值趋势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中。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美联储正式启动加息的一至三个月之前,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就将开始调整。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7月份该机构追踪的3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股市的国际资本流入已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亚太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伦瓦尔德预计,美联储将于今年9月启动加息周期,直至2018年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3.75%,这意味着未来3年美联储将加息约375个基点,全球利率和融资成本将逐步进入上升通道。格伦瓦尔德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亚洲经济体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上升,令人担忧。许多借贷者过去几年享受极低的融资成本,却从未经历较高利率的考验,能否承受美联储加息的冲击尚不得而知。

  美联储加息主要是出于美国经济形势和美国国家利益考虑,不能指望美联储将为其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负责。此间人士认为,中国应将政策防范重点放在夯实本国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体系上,降低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杠杆率,提高银行业资本金标准,增强本国承受国际资本流动大幅波动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业界预期,一旦美联储启动加息,迫于可能面临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中国央行进一步降息的操作空间将受到大幅限制。前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托克顿还指出,中国还应着重控制信贷扩张速度和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全球融资成本上升可能会放大这些国内挑战。因此,抓住美联储尚未加息的空档,当务之急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增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信心。

  不过,不必对美联储加息反应过度,因为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好转和向健康水平回归,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回归常态,美联储加息迟早会来。美联储启动加息将是对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趋势的最清晰确认。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将带动中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助益全球经济增长。

  当前,许多新兴经济体拥有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和更加充足的银行资本,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比过去能更好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只要中国宏观经济向好发展,继续落实经济改革措施,美联储启动加息后,拥有长远眼光的国际资本会继续青睐中国市场。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