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熊锦秋:对大股东减持的制度约束需进一步收紧 |

2015年08月04日 07:2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    

  最近,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违规减持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主要是减持超过5%时未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履行权益变动的披露义务并及时停止交易。

  笔者认为,目前对大股东减持的限制太过宽松,这是导致市场大幅波动的一个原因,需要进一步严格约束。

  简单梳理关于大股东减持的法律规章制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证券法》第八十六条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持股5%以上股东通过证交所的证券交易,其持股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进行报告和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

  二是交易所要求大股东减持预披露制度。深交所要求,如果大股东预计未来6个月内通过证交所交易系统出售股份可能达到或者超过5%的,应当在首次出售两个交易日前刊登提示性公告;上证所《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事项》(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持股5%以上股东预计未来6个月内通过证交所减持可能达到或超过5%的,应当提前三个交易日披露。

  除此之外,笔者还未发现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有其他更为严厉的约束措施。而且,若大股东不通过交易所交易,而是通过场外协议方式转让,甚至可以规避一次减持5%的比例约束,更无需预披露。

  或许有人认为,协议转让不会影响二级市场供求,其实不然。比如,一大股东持股28%,其可通过与6个自然人签署协议转让,每个自然人所获持股比例均在5%以下。这些自然人随时可在二级市场抛售,从而对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规定,其做法严格得多。《1933年美国证券法》规定,持股10%以上的大股东、公司高管及董事等关联方以及从关联方中获得股票的人,在卖出股票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慢走和披露程序(这类股票属于限制性证券)。

  主要规定是:每三个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数额不能超过同类已发行股份的1%或四周内平均周交易量,且必须事先填写售出通知表格并上交给SEC,在表格上交后的三个月内必须完成售出交易,如果没有完成则必须填写一份修改通知。

  按上述规定,大股东每三个月可以出售的股份多不会超过2%,这样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小。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A股市场对大股东减持约束过于宽松,导致大股东不是踏踏实实推动上市公司把经营业绩搞上去,而是一门心思放在二级市场的高价减持和低价增持上。为此,上市公司出现制造炒作题材、通过与机构合谋进行市值管理等现象。

  尽管目前对大股东减持采取临时性管制措施,但大股东减持基础性制度太过宽松,将来仍面临大股东减持速度过快、对二级市场形成巨大抛压等问题。

  笔者建议,所有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以及董监高等关联人,如果未来一年减持量若拟超4%就应提前披露减持意向,且应如期完成。这些主体在二级市场每三个月最多可减持同类已发行股份的1%、每天最多减持0.2%。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证金公司现身多家A股公司股东榜      2015年08月03日
  • · 产业资本7月增持规模空前      2015年08月03日
  • · 赢时胜大股东增持承诺迟迟未兑现      2015年07月31日
  • · 工行上市九年向股东分红5634亿元      2015年07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