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募服务外包:“苦活儿”交给聪明人

2015年07月17日 09: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他们赶上了好时机。从行业趋势、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一定是走分工专业化的路子,监管层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行业需求。”北京金融街丁章胡同3号的金融客咖啡会馆,近日的一场发布会上,记者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属于金融与资本的敏锐气质。

  “他们”是一支私募基金外包服务的创业团队。事实上,随着先后两批外包服务机构备案名单的发布以及业内机构紧锣密鼓、布局搭台的不断涌现,一个走向精细化、规范化发展的中国私募市场版图正呼之欲出。而这个过程所孕育的潜在变革与机遇也正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一对N”引发的现实需要

  不过,私募基金外包服务的到来却并不突兀。早在去年11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发布了《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提出外包服务是指外包机构为基金管理人提供销售、销售支付、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信息技术系统等业务的服务,但不涉及投资决策等核心业务。今年2月初,协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私募外包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备案。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数量已达13895家,备案产品达16402只,管理基金规模达3.89万亿元。

  不过,这并不是私募外包服务所有的潜在业务对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机构的服务事实上还包括了各类型的私募专户产品。按照这一口径,早在2015年3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约23.82万亿元。

  “大部分资产管理人本身行业范围内就有这种业务需求。”接受记者采访的华融证券总裁助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高鹤表示。目前包括券商在内的大部分资管机构每天都会面临产品估值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先对产品自行估值,然后与托管机构的估值相互核对。但不同产品往往对应了不同的托管机构,由此导致管理人与托管机构“一对N”同时并存的尴尬局面,也带来了“效率低下”的行业诟病。

  而在此背景下的服务外包,不过是行业专业化发展的自然产物。“比如说我们有100多只产品,对应的托管大概有三四十家。那如果是有专业的服务机构出来以后,所有的托管直接只一家,所有的资产管理人也只对这一家,这样一下减少了估值体系的这种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成本。本身就有这么一个需求在里面。”高鹤称。

  “苦活儿”引发的行业壁垒

  一个平滑、有效的市场机制总会给潜在的需求带来及时供给,从而创造价值。目前来看,私募基金服务外包已经吸引了不少有华尔街背景的华人专业人士。

  “让聪明人干苦活儿,苦活儿也是壁垒。”接受采访的海峰科技创始人林虹向记者表示,这个领域不仅需要扎扎实实把苦活累活干好,更需要时刻谋求技术移植、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

  作为一只刚刚成立的私募基金服务外包创业团队,这家机构的发起人均来自高盛、瑞银、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coiate)和工行等金融机构。这个团队在成立之初便迅速获得了IDG的投资并在协会备案。

  事实上,类似这样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的外包机构已经先后进行了两批共计26家。这些机构按照股东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型——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IT公司和独立外包机构。包括中信证券、工商银行、华夏基金、恒生网络等大量行业龙头和新进入者纷纷“入局”。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机构中不少在备案前多数已开展外包业务,并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签订了委托外包协议,一定程度上有了外包服务实例和操作经验。此前,基金业协会亦曾表示,对私募基金外包业务备案是“好人举手”,只要自愿到协会备案系统填报相关资料、各项材料齐备,协会就会准予备案。这意味着,私募外包将迎来更多的常态化进入者。

  不过,美国的情况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借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全球基金软件服务商MIKFS首席执行官Fadi向记者表示,19世纪70年代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当时有上千家服务外包机构进入了这一市场,但经过30多年的行业发展,这个市场的“幸存者”已经不超过5家。“这对于中国市场的启示是,今天这个行业的先期进入者有机会、也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几家机构之一。”Fadi表示。

  专业分工下的估值核算

  大浪淘沙的原因之一或许是私募服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是苦活,但却不仅仅是苦活。高鹤告诉记者,在登记托管、估值核算、行政服务三大私募外包业务中,居于核心的是估值核算,而这种核心能力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深入的研究积累才能获得。

  “估值核算看上去是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因为它提供了前台业务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只有当对所有的数据处理能力越强的时候,产生的评价才会越客观、越公正。”他表示。

  业内人士称,这就好比做会计。记个账学个会计就会,但是会计做财务分析就需要技术了。而如何从财务分析做到更高一层的财务战略,就需要更高的才略。估值核算的技术含量亦是如此,作为一个行业、一个分工,需要专业性的逐步发展。

  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的估值业务还存在不小的空间。“比如说非标资产的估值。怎么个估法?现在业内也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以后这方面一定会有行业标准或者思路,而这个只有专业公司才能做成。”高鹤表示,事实上从托管制度最优、估值最优、跨机核算、处理数据到最后针对资产管理人前台行为提供描述的报表,都需要专业的机构研究和体会。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