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原油进口量创新高 进口金额降四成

2015年07月16日 07:52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记者 李春莲

  今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我国6月份原油进口同比增27%,再次成为最大原油进口国,而原油进口金额却大降超四成。

  分析师表示,原油进口量大涨的原因是位于青岛的二期原油战略储备库开始注油,大大提振了需求。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低油价时期,我国正在加速石油战略储备。

  分析师认为,油价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第三季度或难翻身,低油价特征仍将继续,而第三季度原油单月进口量仍有机会再创新高。

  原油进口量大增

  进口金额大降超四成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口原油同比增长27%,或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国际市场最大原油进口国。

  而美国6月份日均进口原油716.5万桶。我国同期日均进口原油717.6万桶,环比增长31%,已是本年度第二次超过美国。

  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大原油进口国是今年4月份,5月份由于炼油厂设备检修而落后于美国。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6月份原油进口量大涨的原因是位于青岛的二期原油战略储备库开始注油,大大提振了需求,该油库规模达300万立方米,约1900万桶原油。

  需要一提的是,海关总署的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1.6337亿吨,同比增长7.49%;原油进口金额为1770.9亿元,同比减少41.72%。

  国际原油在7月上旬再度遭遇利空阻击,WTI跌至50美元/桶关口附近,布伦特也跌至58美元/桶附近。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也是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李彦认为,除去希腊和伊朗等事件外,原油市场的利空因素仍然明显。来自基本面和经济面的利空可能仍将在未来给油价带来下行压力,油价第三季度想要翻身并非易事。

  “上半年油价表现最好的第二季度,布伦特最高也未能冲破68美元/桶,如果第三季度没有足够利好,那么低油价特征仍将延续。”她还强调。

  石油战略储备继续提速

  原油进口量有望再创新高

  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为原油战略储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中国正在加快原油战略储备的步伐。

  此前,国家已经公布了一期战略储备的具体数据,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已完成储备。而目前正处于二期储备的积累中,二期工程注油尚未全部完成。

  据了解,一期工程的原油储备能力为1.03亿桶,主要分布在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四处,均系沿海地区,具备对外进口吞吐运输优势,一期储罐已经全部存满。二期工程总量约1.68亿桶,选址八处,倾向于靠近大炼厂和内陆、兼顾沿海,但基本可确定的只有新疆独山子、甘肃兰州、广东惠州和青岛几个地点。三期工程的规模更大,预计总计约2.32亿桶,曹妃甸、重庆和海南等地是备选,战略储备总库容预计在5亿桶以上。

  李彦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安全线”,是相当于本国90天的净石油进口量,而目前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工程进行至二期和三期之间,即便乐观估计也仅相当于6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或者33天左右的原油加工量使用规模,离国际公认的“90天标准”尚有不小差距。

  “预计到2020年三期储备完成时,我国的石油储备可用天数或将达到83天,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李彦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约为59.3%,逼近60%。进口依存度依旧高企,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越发受到重视,战略储备则是提升安全系数的关键点。

  李彦还表示,同样是二期储备之一、位于惠州的储油库将在7月1日起逐步开放,第三季度原油单月进口量仍有机会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