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海外文物追讨问题一直广受到中国社会关注。近日,法国向中国归还了32件流失境外20余年的文物,这批金饰文物出自甘肃省大堡子山遗址秦国墓葬,上世纪90年代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被法国收藏家买入后捐赠给法国博物馆。近年来,经过中国政府、文物工作者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许多文物得以成功回国。但另一方面,让流失文物回归,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法国归还的这批文物出自中国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遗址,为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文物,距今2800余年。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该墓葬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这次归还的32件春秋时期金饰片。
“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遭到大规模盗掘,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打击、制止了文物盗掘犯罪活动,同时开展抢救性发掘并启动了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虽在文物、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下追缴回一部分被盗文物,但仍有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流失文物在早期秦人、秦族、秦文化乃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被盗文物被走私出境后,一部分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和相关考古专家一直关注着这批金饰片的下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多年来中国与法国进行了多次积极沟通协商,最终促使文物回归。
“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明确向法国方面提出,是否能促成文物回归。法国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法国和中国组成了联合专家组,在2014年7月直接到甘肃大堡子山(收集证据),并对现有收藏的金器和青铜器进行调研,做了金属成分相关分析,非常关键的是最后专家确定收藏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金器确是从大堡子山流失出去的。所以法国政府决定,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归还(文物)。”
有媒体报道,在法国有国有财产不可转让的规定,这意味着国有博物馆中的藏品不能转让。宋新潮坦言,为了让这批文物不违反相关法律和公约回国,国家文物局和法国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最终寻求到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即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
“法国政府把原来收藏在吉美博物馆的金饰退还给捐赠人。在今年4月,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将4件金制鸟通过中国驻法大使捐给中国;到5月,另一个收藏家也将吉美退还的28件金饰片送到国家文物局,亲自交到我手上。”
据了解,32件金饰将于7月20日至10月3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向广大观众免费开放。
实际上,此次回归的金饰仅是中国流失文物的极小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超过1千万件文物散落海外,其中许多是流失文物。近年来,通过中国政府、文物工作者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流失文物得以成功回国。2000年,中国墓葬文物汉白玉彩绘武士浮雕像出现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中美两国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拍卖,最终按照司法程序将这件文物没收,并无偿归还给中国政府;2003年澳门商人何鸿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2010年中国国首次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陕西出土的一级文物“武惠妃石椁”等。
当前,流失文物回归有依法追讨、外交谈判、商业回购和捐赠等多种方式,但业内专家称,随着文物艺术品价格的逐渐增长,一件古代文物艺术品动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庞大异常,商业回购不是长期之道;捐赠只是少数人偶尔为之之举,就目前来看,以捐赠方式回归的文物少而又少。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珍贵文物,虽然外交谈判和依法追索过程艰难,但这是中国应该坚持的海外文物回流的主要方式。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也坦陈,让流失文物得以回家,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一个方面是加强各部门联合行动,从源头上打击针对文物的盗掘盗窃和走私行动;第二个方面要加强海关、加强出入境的管理;第三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的相关活动;第四是继续与有关国家商签相关双边协议,防止文物流失;第五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外交、司法等方式,来提供证据,积极追索历史上被劫掠的、被非法走私处境的中国文物。”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