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力帆为闪电复牌找了个“充足理由”:员工分布全球持股计划难通知到位

2015年07月14日 07:1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大盘重挫时,上市公司因找不到停牌理由“哭昏在键盘上”,而大盘反弹时,上市公司复牌的理由同样很“奇葩”。

  7月13日,在5天前因筹划员工持股计划而停牌的力帆股份(601777,SH)复牌了。力帆股份表示,在停牌期间,该公司初步拟定了员工持股计划,并向全体员工进行说明和征求意见。但由于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员工人数众多且分布全球,难以在短期内一一通知落实并向员工宣传讲解到位相关事宜,因此决定暂时终止本次员工持股计划。

  这种说法,股民认为很牵强。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实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与终止,都不过是为公司的停牌和复牌找理由罢了。“这种做法是近段时间里A股上市公司们‘心照不宣’的‘维稳’手法,非常普遍。”

  记者昨日就此事致电力帆股份,该公司投资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董秘、证代都不在,无法接受记者采访。”而该公司媒体对接部门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闪电停牌又复牌

  7月8日,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力帆股份公布将筹划员工持股计划,进而停牌。并表示将尽快确定是否进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在股票停牌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公告并复牌。

  7月13日,力帆股份如约复牌,但员工持股计划却未能进行。按照该公司说法,停牌期间,该公司与拟定的员工持股计划资产管理机构申万宏源协商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设立细节。根据工会反馈的初步情况,多数员工认可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初衷。但由于公司员工人数众多且分布全球,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与员工们的所有沟通工作。遂暂时终止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待此后时机成熟再择机实施。

  对于上述解释,有股民表示“也是醉了”。“员工持股计划,不过是说说而已。”“都知道是躲大跌,董秘怎么也得找个理由停牌。”

  作为一家主营摩托车、汽车生产与销售的公司,力帆股份2007年以来将视线投向国际市场,并相继在俄罗斯、埃及、越南等地建立了多个海外生产工厂。确实是“员工遍布海外”,既然如此,又为何不多花些时间筹划员工持股计划呢?

  一位熟悉力帆股份的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遇到沟通不畅而终止员工持股计划,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员工持股计划需要相应员工的全部支持,哪怕有一个反对都无法推行。“就像是准备出去旅游,原以为过程很容易,谁知在签证那关就被卡住了。”

  员工持股计划“井喷”

  不仅力帆股份,近期市场剧烈波动,上市公司公布员工持股计划的数量随之激增。信达证券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今年共有258家上市公司公布员工持股计划。其中,仅7月份以来就有104家公司公布员工持股计划,创月度新高,占今年以来总数的40%。这104家公司的股票多数已停牌。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认为,在市场大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以各种理由停牌。“员工持股计划,也是为停牌找一种常见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其实是为了躲一躲风头。”

  除了因拟筹划员工持股计划停牌以外,拟筹划资产收购停牌、因股价异常波动停牌核查等理由,也常见于7月上市公司的公告。还有一些公司给出“因公司前期披露的公告存在差错”、“因公司应复牌但未向交易所申请复牌”等停牌理由,让投资者们直呼 “脑洞大开”。世纪鼎利(300050,SZ)在互动易上表示找不到理由停牌,董秘“已哭晕在键盘上”。

  而随着行情逐步企稳回升,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复牌潮”中,复牌理由也是十分牵强。比如因筹划收购控股股东的煤炭业务的金瑞矿业,7月9日起停牌,经论证条件尚不成熟,宣布第二天复牌。*ST海润7月8日申请了全天停牌,其表示,公司因相关事项是否涉及重大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但此后又发布公告称,经过核实,上述事项属于公司日常经营业务的一部分,不涉及《股票上市规则》的停牌事宜。7月9日迅速复牌。

  业内人士认为,在波动行情下,上市公司闪电停牌复牌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稳公司股价。“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也是同样原因。”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