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截至7月10日收盘,沪深两市尚有1382只股票停牌,接近上市公司总数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千余家上市公司复牌后是顺势冲高还是补跌?上市公司“复牌堰塞湖”应该如何疏导?
政府总动员稳定市场出现效果后,接下来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把控好将近停牌一半的上市公司复牌节奏。
不可否认,大量停牌公司集中复牌会对市场带来较大冲击。整个市场供给量的增加,投资者选择增加了,必将分流市场新增流动性,对市场构成压力。
同时,复牌后,还可能遭遇抛盘压力。如果大盘大涨,个股走高,获利盘和解套盘离场压力较大。如果大盘下跌,恐慌性抛压更值得警惕。
对此,呼吁控制复牌数量的声音很强烈。但随之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何控制?如果把控不好,必将利好一部分上市公司,同时利空另一部分上市公司。这背后实质上牵扯的是投资者利益问题。如果大盘大涨了,复牌股票的投资者可能受益。就像9日、10日两天大涨,上千家股票涨停时,一些停牌股票的投资者焦急万分。
那么,该如何化解和疏导复牌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冲击?如果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复牌,笔者认为不可取,应该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只要停牌时的理由不复存在或问题已经解决了,原则上应该允许复牌。如果非要控制节奏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比如,现有停牌公司分四批四天自愿复牌,按照后停牌先复牌的顺序标准复牌。四天期限内无法复牌的,四天后可随时复牌。
有人建议上市公司附加一个利好消息才能复牌。笔者认为不可取,要防止逼迫上市公司为了急于复牌而编造虚假利好消息。
从根本上来说,复牌决定于停牌,停盘时的原因只要不存在了就应该复盘。
比如,乐视网连续跌停两天后停盘一天就复盘了。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一般连续跌停三天属于股价异动,需要停盘说明情况再复盘。乐视网9日复牌后正好赶上大盘大涨两天,有巧合成份。
一个教训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停盘复牌上,首先要管理好停盘。停盘是正常的,也是自由的,但停牌理由必须充足准确。
更应该引起警惕的是,决不能放任用高杠杆资金入市,为未来酿造更大泡沫风险隐患的手法去稳定市场,这是一条不归路。比如,在对券商融资放松展期,扩大抵押物以及补仓条件外,放任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十分不可取。
近日,银监会出台四大措施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一是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
二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三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同业合作,提供同业融资。四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回购本企业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质押融资。
这四条措施不仅完全放松了银行信贷资金与表外资金进入股市的条件,而且是纵容信贷资金大举进入股市甚至高杠杆入市。
消息一出,一些银行就迅速行动起来了。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北京一上市公司董秘称,9日银监会支持银行为回购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质押融资,大量银行开展了这项业务。大多银行提供杠杆比为1:1,稍激进的商业银行最高放到1:1.5,有些城商行甚至放到1:2,已远高过融资融券杠杆率。这对股市是比较危险的。
人人都应该明白,只要是泡沫终会破裂,风险会释放。笔者建议,在大盘基本稳定后,过度行政干预的手段应该退出,特别是干预自由市场买卖的行为应终止,让市场回归本来面目,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才是公平可信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