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逾七成期货私募产品上半年实现正收益

2015年07月13日 08:00    来源: 期货日报    

  机构统计显示

  虽然国内股市近期大幅波动,但不少期货私募产品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记者从银河期货、国信证券等11日联合举办的私募对冲基金高峰论坛上了解到,上半年超过七成期货私募产品实现正收益,量化策略表现好于主观策略。另外,多家参会私募看好后市,但也强调要做好风控工作。

  上半年期货私募表现亮眼

  根据期货资管网最新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在其统计的225只基金产品(含期货资管、基金专户、自主发行、有限合伙等)中,166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73.78%。这225只产品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3.35%。

  其中,上半年排名第一的进化论复合策略一号基金产品,收益率高达103.2%;排名第二的九坤量化一号收益率为97.8%;中期东方腾润号、裕展对冲基金2号和致远CTA系列2号分别以94.88%、93.62%和88.21%的收益位列第三、四、五名。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在商品熊市、期指一枝独秀的行情下,期指私募产品上半年整体业绩优于商品私募产品,上半年私募投资盈利主要来自期指、白糖和铜三个品种。

  “期指是今年上半年成交最为活跃的品种,但并非所有参与的人都能赚钱。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参与期指的账户盈亏基本各占一半,而参与白糖和铜的大部分都实现了盈利,在螺纹钢和棉花上只有少部分盈利。”期货资管网总编杨志为在会上表示。

  从策略分类来看,今年上半年,不管是阳光化私募产品还是单账户产品,量化策略的表现均好于主观策略。期货资管网统计的225只产品中,80只主观策略产品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7.62%,大幅低于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145只量化策略产品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6.51%,大幅高于主观策略收益。

  期货私募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

  据了解,部分操盘手管理的期货私募产品目前正在向阳光化转型。在期货资管网统计的352只单账户产品中,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22.78%,虽然平均收益高于期货基金产品,但期货基金产品73.78%的盈利比例远高于单账户产品58.8%的盈利占比。

  “操盘手要做一个基金产品,有必要向阳光化转型,但也面临业绩波动大、盈利不持续、投研团队难以建立、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等问题。”杨志为称,除此之外,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理念、策略和盈利模式单一、风控措施和投资策略不能严格执行等,都将制约他们的转型。

  虽然期货私募上半年表现不错,产品稳定性较好,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阳光化期货私募两极分化严重。我们统计的140家期货私募,发行和管理产品225只,管理规模200亿元左右,排名前十分之一的私募资金规模占总量的90%。”杨志为表示,阳光化期货私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瓶颈,比如人才的缺乏以及投资策略和投资市场的单一等问题。

  虽然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但在与会人士看来,期货私募还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从人才结构上来看,年轻一代的量化交易团队正在崛起,很多85后、90后团队已经做出很优秀的业绩,未来可能成立上百万元甚至几十亿元规模的基金。”杨志为说。

  与此同时,自去年“一对多”开闸以来,期货资管产品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的增长,期货私募与期货公司、银行、券商以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合作也在加深。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钜派投资集团今年就投资了富善投资的一只量化CTA产品。另外,作为私募行业中的“新人”,期货私募也越来越被主流市场认可,如凯丰投资和富善投资今年均获得了私募“奥斯卡”金牛奖的奖项。

  部分私募强调重视风控

  自6月中旬以来的股市波动让私募经历了考验,对冲型私募基金的稳定表现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于后市行情,参会的私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固利资产总经理王兵预计后期股市还会有第二次探底的过程。“第二个底才是真正的市场底,所以我们会在后续的反弹中减仓,并调整持仓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王兵说。

  而深圳前海新富资本综合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易飞龙则认为,现阶段是比较好的观察期,也是准备入场的关键时点,“投资机会要来了,我们在等待抄底”。

  安盈财富总裁李元看好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波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带来新的机遇,未来绝对是值得期待的。”李元称。

  另外,在不少私募看来,不管未来行情如何,活下来才是王道。言起投资总经理言程序表示,未来行情会很好,但即使行情逆转,私募也必须撑住。“作为私募团队,我们不要碰预警,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他说。

  王兵也认为,对于私募公司来说,把控好风险最重要。“只有风险控制住了,私募才有未来。对于我们来说,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做好策略和风控。”王兵说。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