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鼓励更多的银行加大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如今“存贷比”取消,再次为银行“松绑”。然而,尽管放开了手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些老套路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眼下,互联网众筹、创投基金等纷纷行动起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动力。人们也在期盼,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能不能释放出更多资金,为实体经济“输血”?
日前,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之前的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存贷比”已实施20年,曾被认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过去,银行能放多少贷款,首先得看手里有多少存款。“存贷比”75%的监管“红线”,要求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只能贷出75元,以防止银行过度放贷。
然而,随着银行业务日趋多元化,存贷比已难全面反映银行的流动性,在有些时候反倒放大了银行存款的波动性。比如,每逢年中岁末,甚至是季末、月末,为了“冲时点”达到监管指标,银行不惜抬高利率开展拉存款“大战”,以致出现存款“大腾挪”。此次监管“红线”放开,等于是为银行松了绑,特别是提升了部分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存贷比”放开,对增加银行的资金供给作用明显。然而,要真正为经济转型升级解“资金之渴”,提高银行放贷能力,还需要多管齐下。实际上,银行放贷能力除了受制于存贷比之外,还会受到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等其他因素制约。目前,一些传统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银行的转型还未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
有些地方的主要产业,已经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新兴创意产业,但是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在用老眼光和老标准。比如,企业的利润率、抵押资产状况等财务指标,可能对制造业更适合,而一些新型企业并不看重当下盈利,更在意客户和交易数据带来的潜在收益,再用这些“老指标”来衡量新企业,难免判断不准甚至失误。难怪如今创意创业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真正能从银行贷款的客户却少之又少。
还有,新能源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但银行还是更多盯着传统电力和煤炭行业,对新能源行业不够关注,更谈不上加大信贷支持了。即使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里面也有不少“金子”可以挖掘。比如,目前船舶业正经历痛苦的转型升级,虽然整个行业不景气,但是行业内也有市场竞争能力强、订单多的企业。而且,不景气行业更要大力推进改革,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有强烈的信贷需求。如果对这些行业不问青红皂白,全都“一棒子打死”,不仅会对好企业造成伤害,银行也丢掉了好客户,甚至意味着失去市场。
当然,银行转型和创新不能放松风险这根弦,“存贷比”取消后,如何防止银行不顾风险过度放贷?这需要监管部门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一系列新的指标,对银行流动性进行更全面的监测。银行本身也要稳健经营,不仅要给实体经济输入更多资金“血液”,还要把控风险底线,让“血液”源源不断,更安全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