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尚未全面出台的情况下,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意见从技术、业务、受众以及征信建设等方面指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指出“互联网+”普惠金融,而非“互联网+”金融。对此,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面向草根需求的普惠金融正是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也是其贡献所在。
“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短板。”姜奇平说。以银行为例,银行业一般将2000万元以下的贷款称作中小企业贷款,这一标准对中小企业而言还是过于“高大上”,许多“草根”需求仅有数十万元。
专家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互联网金融能够以崭新的渠道和技术手段激发“草根”需求,让需要资金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得到资金。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能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意见首次全面、具体地指明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发展方向: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业内专家认为,这三大发展方向从技术、业务、服务三个方面,阐明了“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首先,在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普惠金融铺设了技术基础。其次,在业务层面,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第三,在服务层面,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在监管政策尚未全面出台的情况下,意见的出台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吃了“定心丸”。
此次意见提出了一些监管思路,包括:利用大数据发展市场化个人征信业务,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从上述思路可以看出,监管层已充分注重在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提供支持。建设良好的征信体系、投资者保护制度、构筑安全防线等,都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基础设施”,仍待完善。
目前,监管层面已取得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