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齐心协力 打赢这场“中国价值保卫战”

2015年07月01日 07: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董少鹏

  从上周五到本周二的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场现代金融战。6月30日,上证指数振幅达10.66%,为今年最大单日振幅;而此前的6月29日,上证指数振幅为9.8%,6月26日则单边下跌7.4%。大盘出现如此剧烈波动,是不正常的,背后是两种力量的大博弈,即坚定维护中国资产价值的力量和坚持做空中国资产价值的力量。

  表面看,这次股市动荡的诱因是监管者规范场外融资行为。但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现在场外配资资产规模合计近5000亿元,近两周来强制平仓金额合计约150亿元,占比很小;并且,待经过一定评估程序后,证券公司仍可向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运营客户端提供证券交易相关的接口。我们认为,强制平仓并不足以引发股灾式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暴跌之前和暴跌当中,质疑甚至否定改革成效的言论开始散布,一些外媒极力唱空中国经济。有关场外融资高达7万亿元的说法也被炮制出来。一家证券机构的人员竟然散布某日几时几分财政部将宣布上调印花税的虚假消息;还有人凭空制造监管部门甚至国家领导人的虚假消息。这些言论和传闻成为扰动市场的因素之一。

  要促成大盘暴跌,就要有人集中抛售。据了解,有多家机构在6月中旬以后“要求”旗下客户在某日某一时间段清仓;在6月26日、29日、30日三个交易日里,这样的机构继续这样做。这种鼓动其实就是砸盘。

  中国股市“杠杆资金”一直是做空中国力量的一个主要借口。挂牌于新加坡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曾经数次利用监管层规范两融业务的消息做空中国股市,最为突出的是1月份和4月份。当关于场内两融的不实传言失去市场后,关于场外融资的不实传言就成为主要借口。昨天晚上,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和一家著名私募基金公司都针对其恶意做空的传言予以澄清,但事实如何需要调查。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布恶意做空中国股市的相关主体和案情,但预计终将水落石出。当然,做空是市场应有的功能,做空也是市场主体的权力,但当恶意做空伤害到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时,回击也是必须的。

  昨日,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增持二级市场股票,稳定了市场价值中枢,践行了理性、专业的投资理念。与此同时,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各家基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要兼顾他人利益,切不可见利忘义、竭泽而渔,更不要非理性恐慌、盲目踩踏市场”,要“勇于担起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13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发表公开意见。国泰君安宣布7月1日起上调160家沪深300蓝筹股的折算率,并相应下调融资保证金比例。我们认为,这些举措都是必要的,还应当继续加以巩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网化、市场互联互通的今天,各国股市都不再是独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市场。国际风云变幻与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互动,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任务更大,更具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按照问题导向,应对矛盾和问题。

  随着亚投行创始成员正式签约,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我们对外合作的平台更大了,我们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利益博弈、利益摩擦会减少,而是合作与博弈并存,有时还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就在亚投行创始成员在北京签约的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签署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意在加快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谈判。不同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各自守住自己的行为边界,就能够优势互补,互相添彩。我们当然要追求这样的目标。

  中国股市今天遇到的狙击,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必要一课,我们要勇敢的面对,齐心协力打赢这场“中国价值保卫战”。应该说,这一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凝聚力量,增强实力,掌握住本国资产的独立定价权。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认识自我,坚持和弘扬价值投资理念,彻底摒弃“市梦率”、“市胆率”的幼稚想法。过高的估值是任何市场的敌人。不管什么领域什么类别的投资,都要坚持合理的估值方法,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自我约束,前后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维护“中国价值”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限保卫战”      2014年07月29日
  • · A股2000点保卫战任重道远      2014年05月23日
  • · 2000点保卫战能赢吗?      2014年03月24日
  • · 沪指打响2000点保卫战      2014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