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起,吹荡世界经济一池红绿。
“稳中略有回升”“政策效果初显”“下行压力仍大”是日前发布的5月份主要经济数据释放的三大信号。当某些西方媒体还在借机“唱衰”中国经济时,有越来越多海外理性的专家学者指出,新的亮点和能量正持续汇聚,新的红利和机遇正向世界派发。
稳增长,是新常态下的历史使命,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全球经济产出不到80万亿美元,中国占了12%左右的份额,就经济规模而言,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经济体。而这个“大块头”的每一步发展,势必牵动区域乃至全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阿尔弗雷德·席普克针对今年7%经济增长预期指出,虽然出现调整,但是从IMF对2015年和2016年的预测数据看,中国和亚太地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者。“我对中国改革充满信心。”法中协会主席雅克·温明登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也是世界对中国稳定增长的期盼。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深度融合,中国好,世界就好。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世界希望中国继续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贡献,为中国经贸伙伴带去发展红利。
调结构,是中国政府开启经济转型新局面的重要部署,更是全球经济“新平庸”时代的发展机遇。IMF在其报告中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5%和3.8%,世界进入“新平庸”时代。海外经济界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顺应时代的要求,致力搭建一个能够激活市场潜力、连通不同经济圈的经济新生态,促使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加速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吸收外资水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家知名跨国企业继续追加对华投资。全球精明的投资者们正在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投下赞成票。
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中国政府更积极凝聚动能,惠及世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融投资平台搭建,从产能合作到装备“走出去”,中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重建,中国经济绽放的新亮点正不断为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
创新智造,“走出去”战略优化全球价值链。6月18日,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正式签署,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取得新突破。随着高铁、移动通信、工程机械、核电设备等领域企业开启新一轮“走出去”大幕,中国企业成为促进开发合作、优化全球价值链的新兴力量。正如英国增材制造业专家格雷厄姆·卓曼所说,今后中国的制造业前景依然十分光明,这与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
互利互惠,中外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大。6月17日,十年磨一剑的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澳大利亚农业、畜牧业、葡萄酒业从业者对此拍手称赞,澳大利亚更从中获得原料、农产品和服务业输出的关税优惠。从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到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达到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自贸区蓝图的延伸不仅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飞跃,也让更多普通民众得到实惠。
互联互通,“对接”方案打开筑梦空间。6月15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得到更多国家积极响应。从“欧亚经济联盟”到“容克计划”,“一带一路”正积极推进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方案利用“大腾挪”来实施“宏观去杠杆”,不仅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便利。正如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季利所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能建立新的交通运输通道,也能开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各国能够共同落实合作项目、维护各国安全,不断提高各国人民福祉。
从“中国制造”地铁亮相巴西里约,到几内亚万元大钞印上中几合建水电站效果图,从中白官员在明斯克独立宫排队签署合作文件,到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经济奏响一曲与世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主旋律。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的压力下,中国热情邀请经贸伙伴搭乘中国发展的巨轮乘风破浪、一往直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唱衰”,无非是戴着有色眼镜,以偏颇论据得出错误结论,或是一叶障目,无视中国发展的红利、中国市场的魅力与中国经济的粘合力。零和思维、保护主义的政策不仅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阻碍,还将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
中国经济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放下偏见、寻求合作者都成功分享到了巨大发展红利,这也是中国将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的基础所在。只有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变以邻为壑、贸易保护为双向开放、良性竞争,世界才能从中国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与机遇。正如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学术顾问黄朝翰所说,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诉求是“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其出发点是平等互利、相互依存和共同繁荣。
利好中国,利好世界,这一朴素的道理越来越赢得世界的共鸣。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奠定经济光明的新起点,在新的伟大航程中,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激活强大动能,世界对行稳致远的中国巨轮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