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镇安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其山、川、涧、坡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形成奇、秀、特、美的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形成了点多面广程度深的贫困。全县208个村中有145个低收入贫困村,26.5万农业人口中有贫困人口7.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9.5%。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2014年有1.3万人实现脱贫,县委、县政府更是提出了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的目标。镇安脱贫的底气何在?
镇安县永乐镇栗园村土鸡养殖户石从合对记者说,“去年在县政府办公室‘双包双促’干部的帮助下,我拿到了县农商行5万元‘金融扶贫农户贷’,搞起了土鸡散养,800只土鸡全部出售了,挣了1万多元,当年不出门就脱贫了。今年预计出栏散养肉鸡2000只,纯收入有望超过3万元。”
“金融扶贫农户贷”是镇安大力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去年,当地像石从合一样享受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贷款的群众就有3720户。
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就是金融服务的缺位,尤其是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的稀缺。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镇安县从2014年5月开始探索实施储备金贷款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做法。县政府从财政、扶贫、农业等渠道筹措2500万元作为精准扶贫贷款担保储备金,实行专户存储管理。通过公开招标,他们选择县农商行作为承贷金融部门,按照不低于1∶5的放大效应,向贫困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到2020年,计划贷款20亿元。
“为满足不同扶贫对象的需求,县农商行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了用于支持个人的‘金融扶贫农户贷’和用于支持专业合作社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扶贫产业贷’两款产品。‘农户贷’每户最高贷款10万元,‘产业贷’最高可贷200万元。贷款利率实行利率优惠、政府贴息。”镇安县农商行行长耿利剑表示。
“实行精准扶贫,政府的重点工作是搭建平台,在‘精’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今年我们将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提高到4000万元,筹措呆坏账准备金900万元,年可投放贷款3亿元,可有效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镇安县相关负责人说。
镇安县委书记李波告诉记者,金融支持扶贫模式,是镇安探索出来的5种扶贫模式之一。去年4月份以来,镇安县针对多数贫困群众生存条件恶劣,探索了“移民搬迁—挖穷根”模式;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缺乏,探索了“金融支持—破难题”模式;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中产业链条短、技能无保障、市场竞争力弱等实际,探索了“合作社带动—探新路”等模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持。(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何汪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