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数据征信您准备好了吗?

2015年06月22日 09:04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聂国春

  6月6日,国内首家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开放全国范围公测,大数据征信一时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本报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大数据征信采集的个人信息领域非常开放,不仅涵盖个人网上消费支付、网络信贷、出行住宿、通讯缴费等方面,还录入了个人的社交信息。一旦个人的朋友圈信用不好,都可能影响您的大数据征信。而面对近千亿元的征信市场,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布局大数据征信市场,争抢下一片蓝海。

  下一片蓝海

  按照公认的定义,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追根溯源,征信源于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则要从信用及一切与信用有关的活动说起。

  宜信首席科学家郑茂林介绍说,传统的征信数据源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个人收入、房地产、消费等。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采用,电子商务、网络信贷、通讯社交等项目也成为了个人征信的数据源。

  不过,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直到2006年,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才正式运行。2013年1月,《征信管理条例》颁布;2013年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颁布。这意味着我国征信市场逐渐完善。

  郑茂林说,目前美国的征信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我国则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未来我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规模将达到千亿元。融360首席风险官李英浩在面对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我国有14亿人口,将近10亿人在央行征信中心没有完整的借贷数据,目前整个第三方征信市场是非常分裂的。

  正是看中了这一片蓝海,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征信市场。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名单,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这8家机构分别为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征信业已经向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征信市场不断完善,集中度也逐步提高。随着首批征信机构业务的逐步推行,不少互联网企业觊觎下一批牌照。

  新商业模式

  近日,市民小马看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信用评分刷屏,多数朋友晒出了自己的“芝麻分”,分数多在550-650分之间。

  据悉,“芝麻分”综合考虑了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的信息,是运用大数据方法综合评估而得,未来芝麻信用也会提供更多的信息采集渠道。

  小马测试发现,芝麻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虽然自己并没有特别留意过,但是支付宝提醒我说,日常及时履约有助于提高‘芝麻分’,比如及时付款、信用卡及时还款等。”小马说。

  那么,这个分数有什么用呢?记者了解到,在首轮推广活动中,个人信用分数和办理国外签证挂上了钩。芝麻信用联合阿里旅行·去啊推出“信用签证”服务,700分以上用户用“芝麻分”和芝麻信用报告就可申请新加坡签证,不用再提交资产证明、在职证明或者户口本等复杂资料。6月底,“芝麻分”在750分以上的用户可申请卢森堡签证,自由出入欧盟申根国家。同时,芝麻信用还在北京、杭州两地推出了“无人超市”,超市不设收银员,顾客既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支付宝付款,而是否付款以及付款多少完全由客户自主决定。

  与“芝麻分”异曲同工的是拉卡拉公司推出的“考拉分”。据悉,拉卡拉征信基于征信产品“考拉分”在推出了个人短期信贷产品“替你还”后,又联合衣食出行等多个领域商家共同推出考拉信用圈,个人用户凭借考拉信用分即可享受到考拉信用圈中商家提供的优惠服务。

  显然,首批征信企业正在推广大数据征信的商业新模式。

  两困境待解

  在百度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进看来,尽管中国征信行业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我们征信市场开放,互联网机构的参与,新的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产品方式的变革,中国的征信将实现腾飞。他认为,未来征信市场发展的驱动力有两个,一是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增长,二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

  不过,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对大数据征信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专家认为,未来大数据征信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数据的分享和个人信息隐私问题。

  李英浩表示,征信市场需要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如果每家各自为营的情况得不到改善,这个市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数据最有价值的是全面性。找银子创始人马顺对此颇为赞同,他说,中国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还存在很多重复的相互矛盾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做很多非机构化数据的征信手段,这样才能形成好的相对的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样能够提高信息的覆盖率、准确率。

  然而,大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可能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目前,对于哪些信息是隐私,哪些信息可以被分享,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

  法律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大数据征信对互联网以及技术的依赖度更高,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更加严峻,一旦出现信用信息被非法访问、截取和篡改,信息系统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将对个人隐私和客户权益保护构成重大威胁,所以大数据征信存有两面性。

  记者查阅发现,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而若要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原则上不允许,除非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