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飞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再度打出稳增长投资“组合拳”。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会议指出,要抓住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针对发展“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资,收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一举多得之效。
有效投资助力增长
当前,投资乏力影响着经济整体回暖。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消费、出口都在回升,但投资增速在下降。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仅为0.5%,亿元以上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更是同比下降20%。
稳增长首先是稳投资。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投资持续走低拖累中国经济增长,资金和新开工项目不足是主要掣肘因素。
与过去一哄而上、重复粗放的投资不同,如今,投资更加强调有效性。所谓“有效”,专家指出,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认为,“在我国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短板的情况下,投资空间仍然充裕。”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指出,我们不能简单把保增长、调结构单一寄希望于政策的放松。石磊认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三重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大中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有助于改善长期生产条件,有助于长期改善居民消费水平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这是实现投资有效性、政策有效性的重点。
针对“短板”再出大招
补“短板”是此次投资的方向,业内人士分析,此轮投资强调要引导投资投向公共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产业方面则强调投向新兴产业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快速成长的产业。
对于投资领域,国务院明确,重点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同时要在加快推进水利、中西部铁路等7类重大工程包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
此外,还要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
专家指出,加强对基建、公共产品和服务等的有效投资,既有利于稳增长,又可以改善民生。系统性地发布“工程包”,有利于集中全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建设,为后期的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谁来投”问题需解决
有效投资更需配套资金的支持。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呈现低增长,融资问题正困扰着投资的平稳增长。据统计,2014年以来,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显著下滑,今年1-4月仅同比增长6.5%,低于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值。
“投资增长与投资到位资金增长密切相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李若愚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通过各类融资平台举债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难堪重负,而且新推出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也切断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的可能,这一融资模式已走入“死胡同”。为满足基建投资的资金需求,需要改革和创新融资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贷款审批。”此次国务院会议还强调,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专家指出,国家提出帮助解决地方配套资金问题,有利于整个项目尽快动工;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有助于弥补过去政府主导投资的弊端,民间资本能有更广阔的投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