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开、小额”试点来了 公募股权众筹还会远吗

2015年06月17日 07:0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昨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创业从营业执照到知识产权以及上市都有相关政策支持。其中第十条提及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

  从国务院层面明确“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这也引来了公募版股权众筹的猜想。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募版股权众筹的门槛更低,不过将会着重要求平台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工作。

  公募版众筹政策可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推行的私募版众筹背离了股权众筹多人、小额的本质。此番国务院提及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也让业内展开联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务院提及股权众筹多人、小额的特点,或许离业界期待的公募版股权众筹的政策出台为时不远。不过,天使街CEO黄超达告诉记者,不会这么快出台。

  此前业内流传,早在今年1月,证监会开始就“公募版股权众筹”的细则草案——《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公募办法”),在小范围征集意见。据接近监管层的方案制定人士表示,最新的《公募办法》规定:单个项目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300万;要求参与项目的投资人年收入超过12万,一年内投资总额不能超过年收入的10%,且要分散投资。“公募办法”没有明确提及公募版众筹能否突破200人的限制。

  实际上,关于公募版股权众筹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中。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的表述是,“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其后业内人士称,监管层有意批准京东、阿里巴巴、平安三家公司进行公募股权众筹的试点,允许其公开发行注册豁免。即不超过一定额度的公开发行(比如300万元),无论投资者人数多寡,均豁免向证监会注册。但这一消息一直未获官方渠道证实。

  从目前来看,在上述三家公司中,京东的步子最大。3月29日,京东上线了自己的股权众筹平台“东家”,采用的是目前被普遍采纳的“领投+跟投”模式,众多跟投人选择跟投。上线之时,京东平台的50个领投人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紫辉创投、戈壁创投等。上线一个月后,京东金融对外透露,“东家”各类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额已达到1.19亿元。

  投资门槛应适当权衡

  去年12月,证券业协会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的基本要求起草并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不过,此办法被指门槛过高。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公众对该规则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中证协上述管理办法针对的是私募股权众筹行业,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是私募市场的基础性制度。

  私募众筹投资的门槛参照私募股权投资设定,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募版股权众筹的门槛更低,不过将会着重要求平台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工作。“公募版众筹将会在投资门槛上有一个适当的权衡,如果门槛过低,那么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而如果门槛过高又会降低投资者的参与度,因此还需要在金额的限制上有一个合理的设置。公募股权众筹,涉及到的投资者与资金量都会大很多,也就预示着更大的风险,更严格的审核是非常必要的,国内的监管也许也会采取这种制度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上述业内人士称。

  黄超达此前表示,监管规则设立的思路可能会参考美国JOBS法案,对股权众筹进行相关豁免,包括突破众筹参与人数限制,规定投资人的投资上限、单个项目一年的融资额度限制等,私募股权众筹办法则可填补监管的阶段性空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在股权众筹市场未成熟的今天,项目制众筹成为行业一个普遍通行的做法,即寻求融资的公司并不会选择以公司的形式融资,而是以某一个项目进行融资,这种在影视艺术等高风险产业比较流行。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