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市公司炒股求稳:要么买金融股要么“打新”

2015年06月16日 07:1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这一轮牛市中,一些爱炒股的上市公司获得了不错的收益,那么这些企业炒股的风格又呈怎样的态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上述上市公司的炒股风格实际上并不激进,因为这些企业手中握的大多都是估值相对有优势的金融股。与此同时,在指数节节高的当下,这些公司还通过打新股转战次新股市场。

  “炒股”风格沉稳

  雅戈尔的情况最为典型。

  雅戈尔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尚持有广博股份(002103,收盘价45.08元)、浦发银行(600000,前收盘价18.43元)、金正大、中国平安(601318,收盘价86.98元)、中国平安H股、中信股份、强力新材(300429,收盘价99.50元)、汉麻产业(002036,收盘价27.50元)、宁波银行(002142,收盘价21.41元)等上市公司股票,累计一季报账面价值约为109.9亿元。其中,金融股的账面价值就高达82.15亿元,所占比例高达74.75%。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雅戈尔的情况并非个案。哈投股份(600864,收盘价24.38元)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手中握有方正证券(601901,收盘价14.76元)和民生银行(600016,收盘价10.48元)这类金融股;南京高科手中的牌也多是金融股,或辽宁成大这类金融影子股。

  除手握低估值金融外,随着新股发行节奏加快,这些上市公司还会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进行打新来获得收益,比如说雅戈尔。

  雅戈尔在5月19日的公告中表示,此前公司除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外,还进行了新股申购。从后来雅戈尔所列的卖出股票名单来看,正好有3只次新股位列其中,分别为航新科技(300424,收盘价115.20元)、乐凯新材(300446,收盘价143.05元)和江苏有线(600959,收盘价39.90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3只股票均于4月上市交易,其中不乏“一字板佼佼者”。其中,航新科技于4月22日上市,发行价14.02元/股;乐凯新材4月23日上市,发行价10.62元/股。沪市次新股江苏有线表现同样优异,该股票于4月28日上市交易,发行价6.56元/股,最高价曾探至70.6元/股。

  实际上,华茂股份也堪称打新能手。华茂股份2014年报表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申购成功两只新股,分别为中矿资源(002738,收盘价53.10元;500股)和国信证券(002736,收盘价32.00元;6500股);公司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成功申购埃斯顿(002747,收盘价86.36元;500股)和龙津药业(002750,收盘价97.01元;500股)

  雅戈尔与中信进行合作

  除上述情况之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这些上市公司在投资上还在尝试一些新风格,例如直接与所购股权的企业进行合作,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仍然拿雅戈尔举例。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曾吸筹中信股份(00267,HK)700万股,一季度末的账面价值为7430.29万元。

  6月11日,雅戈尔发公告称,公司与中信股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公司一致同意集中双方优势在中国境内和全球市场共同谋取并捕捉重大战略机遇,展开合作,利用各自现有的资源、渠道和优势展开合作,为合作对方提供业务便利和支持,提升公司价值。可能涉及领域包括金融业及投资领域、房地产领域、贸易和销售领域,以及纺织服装、大众消费品、农牧业、医疗健康产品等领域。

  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集团)以绝大部分经营性净资产作为出资,联合其全资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企业。中信股份的资产、收入和净利润占中信集团的绝大部分。作为中国“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中信股份的业务遍及全球各地,覆盖金融业、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业、工程承包业、资源能源业、制造业及其他行业等领域,员工总数超过1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30亿美元。

  此外,雅戈尔手中一直持有的汉麻产业,也算作这一类。因为雅戈尔一直都是汉麻产业的联营公司,与汉麻产业有关联交易(购买麻纱等商品),2014年涉及的关联交易金额就达1076.08万元。这或许能使雅戈尔对所购汉麻产业股权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

  今年5月25日,汉麻产业发公告称,联创电子将携28.5亿元资产借壳上市。复牌后,汉麻产业股价一路上行,从不到10元一度涨至30元以上。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