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私募向记者抱怨,今年初找到的研究员又辞职了,该研究员却抱怨老板给的钱太少,而该私募也是满肚子怨气,公司还没怎么赚钱,怎么给?
私募人才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去年以来,井喷的牛市让私募快速发展。根据证监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末,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2285家,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69万亿元,管理私募基金1.37万只,私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19.91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月初,却只有7358家,管理规模为2.38万亿元,也就是说3个月间,私募机构数增加近70%,资产管理规模也增长近13%。
数据显示,在已备案私募基金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7487只,规模1147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4565只,规模19919亿元;创业投资基金993只,规模2161亿元;其他类型基金618只,规模1289亿元。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中,按管理资产规模划分,管理资产规模100亿元以上的56家,50亿元至100亿元的73家,20亿元至50亿元的有202家,20亿元以下的有11954家。从规模上来说,与公募相比,绝大部分私募都是小庙。
不过,虽相对于公募、券商,大部分私募都显得庙小,但其要求却比前者更加严格。私募基金不养闲人,以成败论英雄。能给老板推荐好股票,地位自然高,老板也乐意给高价钱,反之即使原来多牛,但却不能给老板推荐优质股票、不能给公司赚钱,自然也不会受到重视。私募研究员要能覆盖到老板的盲点,一个出色的私募研究员,需拥有足够行业研究能力,也要有足够行业人脉,只有这样才能淘到好票。
事实上,相对于券商、公募等机构,私募研究员压力更大。比如有些明星券商研究员跳槽到某知名私募,但整一年下来,不仅没给老板推过一只好票,反而是推荐的股票多数表现不佳。尽管没给公司造成多大损失,但该研究员只能领取一万多元的基本工资,这与其在券商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最终该研究员在考核中排名最后几位,不得不主动卷铺盖走人。而表现好的私募研究员,尽管出身哪怕只是一张白纸,但只要能给老板推荐好票,自然能获得高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人员流失率又相当高,一旦做得不好,老板就想炒掉,而做得好的,往往却不那么容易留住。激励机制欠佳,奖励不到位的私募,会让有能力操盘的人选择单飞,毕竟只要渠道搞定,开一家私募不是件难事。
私募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基金经理即是整个公司的灵魂。而对于团队的建设,大部分私募做投资尚可,但管理水平实在欠佳。从目前私募年龄层次看,多集中在60后、70后,而对于90后、80后越来越崇尚个性的群体,普遍缺乏了解,反映在管理手段上,就显得不够柔性,过于简单粗暴。
当然,业内也有做得非常出色的,比如深圳一私募,其整个投研体系,十几位研究员均是从应届生或其他行业招聘过来,然后再花上两三年培养。老板对手下人的要求很清晰,新进人员一年内不要求推荐股票,只要求把行业熟悉就好。如今在公司待上两年以上的研究员,大都能独当一面。显然,这比花大价钱去挖人划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