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千讯咨询:海洋工程产业前景广阔 我国需加快发展步伐

2015年06月12日 17: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海洋工程产业是指为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及服务支持的战略性产业,从产业链来看,海洋工程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油气开采服务。海洋工程装备一般包括海洋平台、钻井船、工程辅助船,主要用在海洋油气的勘探及生产上,不同类型的平台适应不同的海况。固定平台适应浅水开发,即水深小于300m海域,移动式平台适应深水海域开发。

  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决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各国对能源的开发都倍加关注。近20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萎缩,海洋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不断花大力气去开发海洋资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洋 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规划》还提出,重点打造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2015年销售收入均达到4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海洋平台的建造技术以及深水设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内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部件无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不具备设计能力,目前尚停留在生产设计及建造阶段。国外先进钻井设备工作水深可超过3000m,钻井深度超过11430m,采油水深超过2440m,而我国钻井设备工作水深刚达到600m,钻井深度约为9140m,采油工作水深不超过500m。

  未来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重点:(1)3000m 以上水深的半潜式工作平台;(2)30万t及以上的浮式储卸油装置(FPSO);(3)吊重大于5000t的海上浮吊及配套措施;(4)300-2000m的深水铺管船;(5)大型油气水分离装置。

  中国海洋油气储量分布具有区域不均衡的特点,同时探勘开发程度也存在严重的“重北轻南”现象。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目前主要在渤海、黄海及南海珠江口,真正南中国海石油还没有开发,南中国海石油储量与巴西目前海洋石油探明相当,比照巴西的开发规模,远期南中国海油气开发装备需求超过1000亿美元,但南中国海还没有明确的开发进度时间表。

  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人民币,被称作“第二个波斯湾”。

  目前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声称对南中国海享有主权,南海开发刻不容缓。周边国家也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多个,投入生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100多口位于我国南海断续线内,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00家,年采石油量超过5000万吨。其中,越南已从南沙油田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多亿美元。

  图表一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

  中国开发深海的只有一艘目前在外高桥船厂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海开发能力不足。中国海洋油气主要由中海油开发,中石化和中石油近年获得海洋油气开采权,但钻井平台很少,有新造需求。

  山东省是中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省份。2009年,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东营为中心的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北海船舶重工的10万载重吨浮式生产储油船,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起重铺管船,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固井设备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山东省2010年初出台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20%以上;主要装备本地化配套率达到40%。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千讯咨询在《中国海洋工程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中指出,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向海洋进军,尽管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调,但今后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长期发展仍被业界看好。当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

  另外,海洋工程装备的使用年限为25-30年。超过这个年限,从安全角度考虑,就应该退役。全球现有海洋工程装备中,有一半左右已经使用超过25年,预计未来将带来巨大的更新换代需求。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