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季度移动支付超2万亿 新技术推动行业格局暗涌

2015年06月11日 09:22    来源: 南方日报      叶丹

  无论是到便利店买瓶汽水或者到停车场缴费,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钱包用得越来越少,但是手机却越来越多出现在支付的场景当中。近日,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0015.6亿元,环比上季度增长11.7%,同比去年一季度上涨139.2%,继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而快速发展的移动支付领域同样带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红包”推动移动支付普及

  分析认为,2015第一季度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来自春节时期各平台的“红包”支付场景。资料显示,2月18日,微信红包全天收发总量达10.1亿人次;支付宝在同天的24小时内,共有6.83亿人次参与红包游戏,总金额达到40亿元;新浪微博在春节期间发出的红包数量也超过3.7亿个,此外,包括58同城、携程旅游等网站也都纷纷能发出红包……显然,对于国内用户来讲,类似春节这种大型的季节性事件会带动极高的用户活跃度,“抢红包”也成为了第一季度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增长的场景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用户在App端的支付习惯逐渐养成,部分用户的支付习惯已经由PC端向手机端转移,App端的整体支付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除支付宝、财付通之外,一些B2B2C类的支付企业便得到了更高的成长空间,其中,连连支付继续以行业新人的身份高速成长,第一季度市场份额排名上升至移动支付领域第六的位置。

  此外,各行业领域在移动端的支付场景逐渐拓宽,用户的可选操作也变得日臻丰富。继“宝宝”类理财产品之后,以P2P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加大在移动端的布局。相比以往的移动电商而言,互联网理财行业的客单价更高,同时,作为新兴事物,P2P等网贷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更为迅猛。

  新技术“搅动”行业格局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壮大,在支付手段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升级。日前微信就正式推出“指纹支付”功能。用户开通指纹支付功能后,下单后进入支付流程,根据界面提示将手指置于手机指纹识别区,即可实现“秒付”。支付流程,无需输入密码,只需将手指置于指纹验证区,即可快速付款,效率更高。此外,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连连支付便以其独创的认证支付产品切入行业市场,由于认证支付在移动端的用户体验非常优秀,同时支付安全性也极强,因此得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绝大多数企业的认可。2015年第一季度,连连支付已经为400余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支付通道服务,跨入了该领域的第一梯队,认证支付产品也几乎成为了P2P行业通道型支付方案的标准配置。

  资料显示,艾瑞咨询近期也公布了2015第一季度互联网支付的交易数据,从数据中看,今年第一季度,互联网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24308.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9.8%,增速开始放缓。相比之下,移动支付的增长势头仍然强劲,以趋势分析,似乎移动支付的整体份额超越互联网支付的市场份额也指日可待。

  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渗透已经多年,各家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对固定。但移动支付作为新兴领域,行业格局仍然在不断变化,巨头之外却是百花齐放,格局仍然未定。

  推动支付场景多样化

  “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的更大的改变,在于充分挖掘了个人金融的场景,给予了行业参与者足够多的机会。”在业内人士看来,更便捷的移动支付让更多的支付场景实现移动化。“通过相比BAT,金融消费者更喜欢大平台,因为他们能够感到更安全。但互联网金融的中小平台仍有机会,那就是在不断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上,不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在谈到互联网金融小平台的生存空间时认为,所谓拉近距离就是通过产品创新以及定制化的产品,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通过多元化金融业务的平台覆盖率,强化用户粘性。

  据社交网站人人网发日前起的一项2015年轻人理财调查显示,90后的理财方式比较多样化,但线上理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90后看来,互联网金融产品所属公司在风险控制上的欠缺,存在监管漏洞,是最重要两个缺陷。“如果只安全,不接地气,那么互联网金融同样不能成功,因此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让用户在自己的资产配置里,留给你一块蛋糕。”吴文雄如此强调与用户零距离的关系。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一份《我的饭堂日记》就刷爆了朋友圈,据悉,该“日记”由微信支付团队和中山大学联手推出。在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构建的微信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中,微信团队推出了包括学校便民服务、学生一卡通充值、学费、水电费、考试费缴纳、学生信息查询等诸多功能。

   (记者 叶丹)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