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万敏
近期,作为探索金融国企改革的首例,交行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背景下,国有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将如何进行,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改革是一个手段,不是目标。”昨日(6月10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能把国有银行改革简单理解为引入民资。
改革是手段不是目标
NBD:现阶段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经营稳定性都不错,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宗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但不能过于简单地对它进行理解,比如单纯地将其理解成引进民间资本。
通过改革,把大型银行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际一流的银行才是最终目标。进一步说,使得我国大型银行能在同一个国际规则下及国际舞台上,与国外的金融企业进行同等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的必要性还是非常大的。
NBD:股份制改革以来,大型国有银行的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未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推进?
宗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型银行的管理体制通过以往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在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说,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股权结构总体上看是比较分散的,其中大型银行中的国有股本比例偏高,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民间资本通过股市对国有银行的买进卖出是公开的,但民间资本对银行的治理机制没有产生影响
NBD: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热点。国有银行在改革初期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也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宗良:这是一个很难界定又很容易出现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国有企业股份转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来操作;另一方面,各界也需要转换观念,不要轻易把正常的交易套到国有资本流失、“贱卖”上面,否则会对改革形成很大的障碍。
在国企改革的股权管理中,要加强监管,严格程序。还有就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打破垄断,让股权相对分散,但不是国有股份完全退出。另外,改革是一个手段,不是目标。
机制不改难彻底转型
NBD:激励约束机制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对推动国有大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将发挥哪些作用?
宗良:从外部来讲,激励约束机制首先需要股份分散,加强民间资本的准入,包括外资准入,这样股权相对分散化,有利于治理结构的完善。
从内部来说,重要的一点是员工持股,这是内部动力。如何解决员工持股的问题,是建立对整个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点也是与外部股东利益相通的。在员工持股机制下,每个人都是监督者,这对国有资本的增值也很有好处。
NBD:当前,对于金融国企推进改革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吗?
宗良: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银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综合经营改革都可以联系起来。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几大外部环境特征都在发生变化,加上“一带一路”已进入新阶段,这些因素对银行变革和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种变革时期,银行不转型肯定不行。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转型而无改革基础,这种转型又很难进行得彻底,管理机制不动,其他的改革都很难触及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