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边不亮东边亮 分众传媒成为中概股返乡第一股

2015年06月08日 07: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在某网站的一则问卷调查中,有32.8%的参与者选择了“国内大环境利好”促使中概股回归A股

  ■本报见习记者 刘斯会

  国内A股一路冲到5千点之上,互联网公司暴风科技登陆A股创业板之后股价连拉30多个涨停板等,国内A股市场上的一片欣欣向荣及国内科技股的暴涨走势,无疑吸引了股价一直“低迷”的诸多海外上市公司。

  有消息称包括完美世界、世纪佳缘、久邦数码、盛大游戏、学大教育等已相继提议私有化。而盛达矿业与大湖股份入股百合网:二者已经发布公告说明百合网在加速拆解VIE结构;加上近期,分众传媒借壳宏达新材,若交易最终完成,分众传媒将成为首个回归A股的中概股。原先远赴“海外”的“游子”们开始筹划着回归故土。

  此外,除了已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中概股,此前曾谋求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也将目光瞄准了国内,例如六间房,最终选择了放弃海外上市,以资产并购的方式在A股市场实现了“曲线”上市。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务院发政策大红包,以及注册制的推进促进了中概股回归A股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国内A股市场主要指数不断创出新高,高溢价诱惑正在驱使海外中概股不断向A股转移;再者就是,美国市场监管严于国内,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频繁遭遇做空等面因素促使中概股回归。

  中概股现回归潮

  日前,停牌超过半年的宏达新材披露了重组方案,拟通过一系列交易,实现分众传媒借壳上市。草案显示,宏达新材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分众传媒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其中,宏达新材拟置出资产的作价为8.8亿元,拟置入资产作价457亿元,两者差额部分由宏达新材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分众传媒全体股东购买。

  若交易最终完成,分众传媒将成为首个回归A股的中概股。

  除分众传媒外,由于在美股市场股价持续低迷,甚至一度市值低于净资产,学大教育私有化传闻不断,学大教育相关负责人曾透露,未来存在回归A股的可能。而就在此前,学大教育宣布,已经收到A股上市公司银润投资一份无附带条件的初步收购要约信。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润投资的收购要约释放出学大教育即将私有化的信号,也意味着学大教育将迈出回归A股的第一步。

  此外,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多家中概股纷纷考虑“去VIE,拆除红筹架构”,探索回归A股的路径。盛达矿业与大湖股份入股百合网,完美世界、世纪佳缘、久邦数码、盛大游戏、学大教育等,甚至连此前一直谋划海外上市的六间房,也最终却以资产并购的方式在A股市场实现了“曲线”上市。

  另有消息称,世纪佳缘明年将筹划转板“新三板”。而近日聚美优品CEO陈欧表示聚美优品对于回归A股将积极研究。

  三大原因促“回乡”

  “对于很多公司而言,选择去哪里上市,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融资平台,二是国际化,三是PE退出方便程度。”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融资平台上看,目前国内股市的整体估值水平远远高于国外。

  “在高溢价的情况之下,这些中资企业在A股融资上市的话,不仅融资成本低,而且还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因此回归对于它们来说,更加划算。”前述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市场监管严于国内、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频繁遭遇做空以及目前国内市场注册制的推进等种种因素,也是刺激中资企业回归A股上市的重要原因。

  除国内A股市场的利好及美国资本市场监管趋严外,国内注册制的推行及国务院确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其中有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等措施,都对拟赴海外或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资公司具有极大“诱惑力”。

  而这也似乎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某网站一则“A股火爆催生中概股‘返乡潮’”的问卷调查中,在“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中概股回归A股”一问中,有32.8%的参与者选择了“国内大环境利好”,17.2%的参与者选择了“融资困难”,13.8%的参与者选择了“投资逻辑差异”,12.1%的参与者选择了“其它”,12.1%的参与者选择了“遭恶意做空”,另有12.1%的参与者选择了“价值被低估”。

  而在中概股回归A股的方式中,有53.7%的参与者选择了“私有化退市+独立上市”,26.8%的参与者选择了“A股公司收购股权”,另有 19.5% 的参与者选择了“ 私有化退市+借壳上市”。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