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备战远程开户“面签”限制放开或破题

2015年06月01日 07:16    来源: 金融投资报     陈思源

    随着阿里、腾讯前后表示将推“刷脸”支付,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商业银行也在这一方面开始探索和尝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业内对借助生物识别技术来解决一些金融问题,如身份识别、确认或支付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日,一份《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下称《征求意见稿》)在网上流传,使得直销银行再次引起关注。尽管几日后央行方面便迅速澄清表示近日并未下发关于远程开户的任何文件,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足以表明远程开户的热度。

  “远程”事件引乌龙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原文中确立远程开户原则如下:坚持银行账户实名制;坚持以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实施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自证;明确远程开立银行账户的业务范围。

  消息一出便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士就此判断央行正在考虑允许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更有人士就此认为远程开户活动蓄势即发,甚至可能是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开业运营的依据。

  然而几日后央行结算司方面迅速对外澄清称近日并未下发关于远程开户的任何文件,并表示网上流传的征求意见稿是去年底就发布的内部文件。此外,不少银行界业内人士表示,这应该是一起“乌龙事件”。

  据悉,今年1月初,央行曾召集五大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几家大型城商行的电子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筹备组相关负责人就征求意见稿召开研讨会。上述流传的《征求意见稿》实为上述会议的讨论文件。

  “上一次1月份征求意见之后,现在应该还在讨论阶段,正在等候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某银行界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此次乌龙事件发生的动因,或与日前微众银行打破沉寂推出首款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一事有关。“互联网银行开始动作,可能引发了大家对远程开户一事的再度关注,这也从侧面看出了远程开户的需求性。”

  银行试水“刷脸”支付

  事实上,随着阿里、腾讯前后表示将推“刷脸”支付,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商业银行也在这一方面开始探索和尝试。

  日前,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发布消息称,在全国首推掌静脉存取款业务。据悉,签约了“掌静脉”识别业务的客户,在该行的ATM设备上选择“掌静脉”,输入预存手机号,再扫描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客户即可办理存款、取款、转账、查询等业务。整个过程可以实现无卡化办理。

  据介绍,这项技术是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与富士通公司联合打造,运用血色素吸光特性取得掌静脉近红外线影像,只有活体才能识别。银行客户到银行柜面注册本人手掌静脉数据,设定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即可在安装有手掌静脉识别模块的ATM设备上实现无卡取款。

  此外,某股份制银行日前也推出了手机银行指纹支付服务。据悉,该行个人版或小微版客户,如果使用苹果5S及以上手机或其他苹果移动终端且开通TouchID功能,即可在手机银行“个人设置”中选择“指纹支付设置”验证个人指纹和输入交易密码开通指纹支付服务。目前,这一支付方式可以支持缴费、话费充值、二维码扫码支付、火车票和飞机票以及景点门票和电影票购买等。

  ■记者观察

  技术仍在攻坚中期待更多金融创新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乃至直销银行业务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不设实体网点的民营银行渐渐落地开花,远程开户便日益成为市场期待与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远程开户的安全性,也受到诸多质疑,业内外对于远程开户所持观点依然褒贬不一。

  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只是远程开户身份验证的手段之一,远程开户安全性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类生物识别技术和其他方式交叉验证提高开户人远程身份验证的准确率,二是远程开户整个流程的顺畅与安全。“目前公安部门尚认为不够可靠。基于此情况,央行的第一次指导意见出台也强调要坚持账户实名制不可破,因为还牵涉到反洗钱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有银行人士谈到,“但即使最终文件出台,远程开户也不会一次全部放开,开户应该依然以柜台面签为主,远程开户为辅。只是具体放开多少尚属未知,也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实施的程度很难预估,只能看做是某种程度的尝试。”“因为是远程就觉得不安全,这个道理肯定被挑战,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被挑战。”某业内专家分析,“至少目前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贸然去放开,或者说远程开户怎么有效,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一些顾虑。未来什么时候这个顾虑能够打消,没有很明确的时间。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个发展创新的方向,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