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跨国日化企业 降价争夺市场

2015年05月28日 07:54    来源: 北京晨报    

Gucci五折甩卖引发抢购。

  北京晨报讯(记者 陈琼)迎着进口化妆品关税税率下调的风头,跨国日化企业争相宣布降价消息。继欧莱雅宣布下调进口商品价格后,美国雅诗兰黛昨天也宣布下调进口商品的价格。分析人士指出,跨国日化企业争相降价是为了提升业绩、争夺国内市场。

  据财政部周一公告,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其中化妆品关税从5%下调至2%。雅诗兰黛公司昨天发表声明称,对政府降低关税的举措深表支持。“为响应这些举措,我们将调整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售价。我们理解该政策带给零售价格的影响有限,但我们相信这对未来提振国内消费具有积极意义。”而欧莱雅则在5月26日宣布了下调进口产品售价。

  雅诗兰黛、欧莱雅并未公布降价的品牌与降价幅度,雅诗兰黛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在讨论中,有进一步消息将及时公布。

  业内人士指出,欧莱雅、雅诗兰黛的中高端产品将成为降价主力。欧莱雅的大部分大众品牌比如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均为本土生产,而所谓进口品牌则包含赫莲娜、兰蔻、碧欧泉等高端品牌。而雅诗兰黛的产品基本都是进口。

  日化品牌的降价潮也将缩小国内的进口化妆品与境外同款产品的价差。据此前财富研究院的监测,高档进口化妆品的平均内外价差区间在50%至100%。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境外旅游、免税店消费、海淘消费的崛起,中高端化妆品境内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日化专家冯建军指出,欧莱雅、雅诗兰黛争相降价一方面是迎合关税下调,一方面是为了提振其在国内的销售。欧莱雅和雅诗兰黛也坦承,此次下调进口产品价格是为了提振国内消费。

  ■相关新闻

  股价大跌15% 聚美优品称被“误伤”

  北京晨报讯(记者 陈琼)由于投资者担心关税下降后导致跨境电商定价优势丧失,聚美优品公司股价出现创纪录的最大跌幅。

  聚美优品股价周二在纽约市场大跌15%,至21.61美元,这是该股自去年5月上市以来的最大跌幅。昨天聚美优品表示,关税下调对公司的冲击属于误读,这一误读给了美国证券分析市场错误的引导,直接影响了部分在美上市电商的股价波动。而对于是否追随跨国日化企业下调化妆品售价,聚美优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中,具体的方案还没出来。

  “聚美的价格竞争力实际上是来自海外品牌直采,而不是来自于税率的优势。”聚美相关负责人表示,关税降低这个信号,表明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调整。对以行邮税为税收标准的跨境电商来说影响不大。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关税下降后海淘不会完全消失,但会向一些目前关税仍较高的领域发展。

  降价将成中国

  奢侈品市场新常态

  北京晨报讯(记者 陈琼)在库存和压力面前,一线大牌奢侈品持续放大招刺激消费。昨天Gucci中国市场打出全线五折降价的旗号,引发消费者的排队抢购,同时也收获一大波吐槽,不少消费者指出,降价商品款型陈旧以及提前对vip开放降价使得Gucci的降价。

  “Gucci全线五折降价了。”昨天,Gucci打折的消息惊动了不少消费者,在位于上海南京西路金鹰商场的Gucci旗舰店门口一早就排起了上百人的长队。

  从香奈儿到Gucci,一线大牌奢侈品争相降价。Gucci五折甩卖甚至让时尚圈人士有些感伤。“我该为谁哭泣?”观潮时尚网主编叶琪峥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发问。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大牌奢侈品降价短期内是为了清库存,由于中国市场销售状况不佳,导致利润下行,大牌奢侈品不得降价以及调整运营体系。“面对销售量不断下降的奢侈品行业和新兴奢侈品牌的冲击,折扣是目前一些老牌奢侈品牌针对市场唯一能降低放缓风险的行为。尤其是在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虽然中国人在2014年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但其中78%都发生在境外,中国本身奢侈品市场逐渐放缓和衰退,降价将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新常态。”

  Gucci的五折大甩卖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往日高高在上的一线大牌奢侈品在业绩压力面前低下了头。“奢侈品在中国打折常态化,打折时间集中化。”周婷指出,目前奢侈品品牌的打折较为零散,以后将形成固定的折扣季。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法国化妆品欧莱雅降价      2015年05月27日
  • · 奢侈品大牌好日子一去不回?      2015年03月31日
  • · 香奈儿在华降价的背后      2015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