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车险亏损“魔咒”能否打破

2015年05月22日 08:0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由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手组建的“众安保险”日前获得了车险牌照,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对80%以上的险企均处于亏损状态的车险领域,为何“三马”会强势介入?一诞生就带着“国内首家互联网险企”的光环,众安保险将给车险领域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险企进军车险

  近日,保监会的一纸批文同意了众安保险进军车险领域。保监会的批复显示,同意众安保险在业务范围中增加“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和“保险信息服务业务”,这标志着首家网络车险公司的诞生。

  作为国内唯一的互联网险企,众安保险的举动颇受外界关注,对于车险业务的获批,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次获得了车险经营资格是保监会对我们的肯定,也是众安保险对于互联网+在传统领域的探索和尝试。”

  目前,众安保险尚未公开透露对于车险业务的具体经营思路。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保监会批复的仅仅是车险的经营资格,距离众安车险正式销售还有一段时间。目前众安正在准备申请产品,接下来众安保险车险产品申报以及系统验收还需要保监会审批。

  众安保险也表示,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险企,众安保险一直以来都是在深度分析各行业的保险需求,期待能给予客户创新性的产品体验。“希望能在车险上做好充分的分析和准备,在市场和准备工作较为完善时,择机向保监会报送产品并申请正式的启动验收。”

  由此看来,距离市场真正看到众安保险的互联网车险产品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傍股东”还是找外援

  此前,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一直以产品创新在业内立足,其退货险、高温险等都曾引起市场热议。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14年),众安保险就实现了3341万元的盈利。但也要看到的是,目前众安保险以“小而美”的财产险和意外险为主,资产规模还较小。而众安保险的一份融资计划书显示,其有计划在2018年上市,而今借势“互联网+”,众安保险做大做强的诉求不言而喻。

  市场人士认为,由于众安保险仅有销售总部没有分支机构,其后续车辆出险查勘、定损、救援服务等可能需要依靠大股东平安保险或者第三方“外援”。

  对此,众安保险并没有向外界透露信息,目前市场猜测,众安保险可能会与其股东平安保险进行合作。平安产险在全国各地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且有强大的后援中心支持出险服务调度。

  还有市场猜测,众安保险可能会与第三方的车险公估服务平台进行合作。实际上,众安保险在相关的汽车保险领域已经开始试水涉足,也在不断地接触这类资源公司。5月20日,众安保险在上海宣布推出国内首款轮胎意外险,其合作伙伴就有途虎养车网、新焦点集团等。

  众安保险CEO陈劲表示:“由于车险市场占了整个保险市场的70%左右,所以我们一直想跟车险市场建立某种联系。但是建立这个联系的过程,我觉得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肯定是不想用传统的方式。前几天保监会也批准了众安保险正式探索车险的业务,有了车险业务的牌照以后,我们在整个车险市场的探索可以走得更加深入、更远。”

  低成本能否搅动行业格局

  作为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轻资产、低成本是众安保险的一大优势。在目前车险市场普遍亏损的局面下,众安保险能否给行业带来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为5515.93亿元,占整个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73.11%,是绝大多数财产险公司的主力险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车险领域,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亏损”的标签几乎和车险业务形影不离。

  据记者初步统计发现,目前约有42家拥有车险业务的非上市财险公司公布了2014年财务报告,其中有38家的车险业务出现了亏损,亏损额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20家,超过2亿元的有6家。并且,在四家A股上市险企中,太保2014年也首度出现了车险承保亏损的局面,车险承保亏损高达12.19亿元。

  分析认为,车险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难以盈利,主要是因为市场销售费用、渠道费用太高,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去年财险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手续费和佣金支出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10%,有的公司甚至超过15%。而众安保险由于去中介化,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经营车险,无疑将大大节省成本。

  车险比价平台“最惠保”创始人陈文志指出,众安保险以互联网保险介入,是否会冲击行业,取决于众安保险的最终成本是否显著低于行业平均费用率以及费率市场化程度。因为一个小小的缺口有可能就会把行业费率拉下来,就有可能给行业带来很大压力。如果众安保险成本低,并且推广力度大,市场化程度高,会造成行业阶段性亏损加剧,倒逼其他保险公司加强改革和效率提升,最终又进入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