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农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全力开展“三农”金融服务
2015年05月21日 15: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农业银行成立60多年来,始终秉承着服务“三农”的宗旨,坚持面向“三农”不动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电子渠道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农业银行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陆续推出一大批服务“三农”的机具和产品,用科技构建“三农”服务网络,助力惠农金融发展。

  一、坚实的金融科技创新基础

  在历届行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农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颇具规模,系统网络基础架构较为完备,金融产品创新成果显著,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为全行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完善的科技创新组织架构

  农业银行高管层对信息科技与产品管理工作统筹指导主要通过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来完成,按照“管理集中统一,应用研发、生产运行专业化运作”的原则,总行确立了“一局两中心”的科技板块组织架构,加强科技战略规划和计划管控,合理下放实施和运行权限,实现专业化分工。同时,科技与产品管理部(或信息技术管理部)是一级、二级分行必设部门,支行则设置技术支持的岗位,网点设置兼职科技岗位。总分合力,建成强大的IT研发和运维团队。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图

  (二)辉煌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农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自1983年起步,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形势下,审时度势地选择了“微机开路,应用先行”的建设模式,实施了省域数据集中、全国数据大集中、ABIS核心系统建设等重大工程,完成了核心应用、前置应用、渠道应用、内部管理、分析营销、办公自动化等几百个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跻身国内同业先进行列。

  从2009年至今,随着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一期到三期系统投产,为超越同业先进的目标夯实了基础。未来三到五年,农业银行科技队伍紧密围绕全行战略,沿规划路径,在做好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系统、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平台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化建设各条线进行合理规划,力求超越同业先进,为打造一流信息化银行而奋斗。

  (三)坚实的科技实力与丰硕成果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农业银行自主建成了完整的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物理和电子渠道网络,覆盖了全行2.4万个网点、17万柜员、400多万台自助设备,服务于345万公司客户、4.56亿个人客户(截至2014年底),目前核心生产系统日均交易量达2.45亿笔,交易峰值3.21亿笔,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达89.6%以上。

  农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大批丰硕成果。1993年至今,共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科技发展奖”204项,其中一等奖8项。近两年,全行通过了ISO 20000 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软件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多次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上海)

  二、科技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

  农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务“三农”是农行的政治使命。在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现代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营集约化”为核心的“三农”市场中,必须成为金融支农、助农、惠农的主力军,也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首要出发点和着力点。同时,服务“三农”也是农行的市场选择,因为相对竞争激烈的城市市场,“三农”市场在政策、环境、客户群体、市场总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深耕“三农”市场,是农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自然选择,也是服务“三农”商业可持续的重要抓手。

  (一)“三农”业务的形势和机遇

  近年来,农业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三农”业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应该看到“三农”业务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并未根本改变、规模化发展困难,效益低、市场竞争力逐步释弱,难以应对同业冲击等等。但是“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方式、新产品、新服务,就像一缕春风,为“三农”业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具体来说,互联网新兴技术手段和终端,加强农村地区基础金融环境建设,依托网络化运作大幅提高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避免大规模网点和人工成本的投入;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电子化消费习惯和农业网络化经营的模式正在快速形成;依托农业产业链的数据决策提升“三农”信贷质量,助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二)科技服务“三农”总体目标

  在“惠农通”工程和全行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转型升级“惠农通”工程,逐步建立适应互联网生态环境、适应互联网用户习惯、满足“三农”群体特色需求的多层次、全业态、开放融合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一张网的良好发展局面,在金融支农、助农、惠农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和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科技服务“三农”基本原则

  1、顶层设计与小步快跑相结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既要在全行“惠农通”工程总体框架和互联网金融总体规划下,统一设计、有序推进,又要紧盯市场,跑马圈地,坚持边试点、边完善,成熟一个、推广一个。

  2、前瞻布局与经济实用相结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既要广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和前瞻性创新探索,又要立足农行现状,充分依托现有基础和平台,坚持以“三农”客户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为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3、总行统筹与分行探索相结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既要切实加强对全行资源的统筹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又要充分发挥分行贴近市场的优势,充分鼓励分行因势利导开展差异化创新探索。

  4、社会责任与商业持续相结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既要作为履行助农、支农、惠农政治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强化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又要遵循商业金融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以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多途径开源增效,加强商业化运作,切实提高质量与效益。

  三、科技服务“三农”的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三农”业务的发展,2011年农行启动“金穗惠农通”工程。历经三年多时间,全行累计发放惠农卡1.61亿张,设立惠农通服务点64.9万个,布放转账电话(智付通)等电子机具122.8万台,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75%。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两年总行和部分分行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较典型的有湖北分行的“E农管家”、甘肃分行的“四融”平台和总行在四川分行试点的“银讯通”等等。

  (一)智付通

  “智付通”(又称转账电话)是目前“惠农通”工程在县域乡村地区最主要的电子服务机具,布放在村委会、卫生所、小卖铺、超市、供销社、财税所等惠农服务点,通过服务点人员的操作为农户提供查询、转账、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并依托转账功能提供小额存取现等服务。

  “智付通”产品形态

  作为当前农行惠农服务点主要的金融服务手段,“智付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布放,有效填补了农行在县域乡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的空白,为农行在这些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全行拓展新农保、新农合、涉农财政补贴和农村公用事业代理等业务的重要渠道优势,对于快速实现县域乡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银讯通

  “银讯通”是基于总行移动金融开放服务平台,以智能手机移动APP+硬件盒子作为支付结算和读卡写卡工具,采用与中国移动共建惠农服务点的方式,打造的新型移动金融服务终端,提供足不出村的小额存取现、转账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业务办理和烟草、电力等各种行业应用,还可为代理点提供包括收银、记账、统计和查询等电信服务。

  “银讯通”为农行服务“三农”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和模式,破解了批量服务“三农”的难题。一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支付环境,促进惠农服务点提质增效。二是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依托“银讯通”可以增强新农合新农保、涉农财政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业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和综合应用业务六大类项目代理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借助银讯通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助力农行解决网点少、客户经理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三是有利于带动农村电子支付市场的培育。依托“银讯通”将农村居民的支付方式由传统的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引导到手机支付,可以逐步培养农村电子支付习惯,为未来农行建立互联网时代“三农”金融服务的入口奠定基础。

  (三)E农管家

  “E农管家”主要面向县域品牌代理商、批发商和乡村百货超市,提供核心企业供销存管理和下游超市货品管理、收银管理、订购管理等服务。惠农进货、收银帮手、惠农缴费、网购代办四个模块实现了农村超市与县域批发商之间的采购活动的线上化和农民日常缴费购物活动的电子化。截至3月上旬,已在湖北全省68各县推广,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累计营销县级批发商283户,推广下游农家店15021户,发生交易金额1.23亿元。

  “E农管家”典型流程

  “E农管家”面向县域商品流通领域,以“三农”地区商品流通体系的最末梢的农村超市购销需求为切入点,通过联动县域批发商的进销存管理,建立了线上电子商务、线下转账电话支付的一体化电商服务模式。通过抓住县域核心企业(品牌代理商、批发商等),可以有效黏住下游超市类客户,并使其成为“三农”服务的入口。

  (四)“四融”平台

  “四融”平台是甘肃分行打造的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为一体的“三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融通”实现了小额存取现、查询转账、代理缴费等功能。“融资”实现了双联惠农贷款和自助循环贷款查询、还款等功能。“融智”实现了“三农”政策、金融知识、法律常识、产业技能查询及专家在线答疑等功能。“融商”打造了“金穗e销”和“惠农e购”两个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特色农产品购销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在线支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功能。

  “四融”平台立足“三农”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景,以解决“三农”领域资金融通、智力支持和生产流通等方面实际需求为突破,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有效嵌入,增强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和综合性,建立了农民和企业间直接的在线交互和物资购销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农资购销信息不对称,零散农户购销渠道单一、缺乏定价话语权,农产品收购企业收购成本高、现金交易繁琐等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发展。

  四、科技服务“三农”的构想与展望

  (一)“互联网+三农”整体思路

  将互联网思维与农行“惠农通”工程实际相结合,按照“云+端”的理念构建“三农”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电商、金融和公众事业三大服务内容;并以惠农通服务点为基本据点,依靠电商平台与县镇级批发商、农资企业、农机企业形成双边的强绑定关系,并向下融入农户的日常生活,向上延伸争取政府的公众服务,逐步构建起G(政府)-B(批发商)-B(零售商)-C(农村客户)的良性农村金融生态圈。

  (二)“云+端”平台体系

  集中全行力量打造“云+端”互联网金融系统平台。采用互联网云技术架构,构建支撑农村本地化金融生态圈构建的系统基础平台,并在平台之上,以电商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为核心,构建三大服务内容,以此为基础金融生态圈的云端服务体系;同时,提供统一的接入规范,支持分行因地制宜地考虑,以移动手机、PC、转账电话、惠农通机具、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的机具进行接入,满足多种类型的农业金融服务应用场景要求。

  金融生态圈构建要素——“云+端”

  (三)产品与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具有足够开放性的电商服务产品体系,以支持各分行因地制宜考虑加载乡村消费品、农资销售、农机销售、农产品销售等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二是以电商服务为基础,设计便民取现、代收代付、农户理财等多种类型有针对性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并将其与电商服务相融合,提供无缝衔接的金融服务;三是根据各分行开展农村金融生态圈建设情况,联合政府等公众服务部门,酌情增加政府补贴、农业咨询等增值服务体系,丰富产品体系,增强用户粘性;四是通过三类服务加强用户数据积累,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开展农户征信、农产品追溯等数据应用服务,帮助农行及金融生态圈的各方合作伙伴,提升服务,改进管理,推动整个生态圈走向良性循环。

  (四)“互联网+三农”实现路径

  首先,全面完成“三农”现代化电子支付环境建设,包括升级惠农服务点传统机具、建设多类型移动金融应用、加强惠农代理点拓展和品质建设和深挖惠农代理点潜在价值。其次,加快“三农”电子商务生态网络建设。以“E农管家”模式为基础,建设县域商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四融”平台融商模式为基础,建立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在线交互和物资购销平台。制定全行“三农”电子商务业务规范,建立覆盖全流程专业化运营体系。最后,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功能延伸。包括加强行业应用拓展、助力农民资产保值增值和深化涉农融资模式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局长刘国建、科技与产品管理局伞亮、李宽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