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凌霄花玉佩
元 “渎山大玉海”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蒙古族发迹于漠北,早期玉文化深受辽金等游牧民族传统的影响,喜用玛瑙、绿松石等色彩艳丽的材质,喜用玉皮俏色。入主中原后,受汉地玉文化的熏陶,注重闪石玉的使用,但多见青玉和杂色玉,白玉甚少。
元代玉雕工艺,秉承辽金写意奔放与宋代写实细腻两种不同的传统,并融汇西域琢玉工艺,形成了自身特色。如“多层镂雕”技法,虽源自宋金传统,但层次更加丰富多变,尤其在以莲鹭纹帽顶(明清时期多改作“炉顶”)为代表的立体镂雕作品中,花草翻转穿插,内外层次有时多达三四重,且叶面深凹、枝梗滚圆,其玲珑剔透的效果与写意奔放的意境,非宋金可比,而比之明代多层镂雕顶层的平面化处理又要生动灵气许多。又如“重刀”技法,常见使用于雁、鹿、螭等动物头颈、翅羽、肢体相接处,或者花叶与枝梗相连处,一刀下去,深深切入,仿佛想把彼此连接的部分断为两截,但强烈的层次感和律动感,却也由此产生。
元代玉器的器型与纹饰,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璧、环、各式写实的花鸟类佩饰、带板、带钩、文具、瓶、炉、杯以及各种圆雕动物等器类造型,“春水”、“秋山”、龙、螭、龟、花鸟、仿古等纹饰题材,这些宋金时期玉器的主要元素,依然在元代流行,只是面貌有所变化,至于玲珑剔透的帽顶、方形卧角的带板、连珠纹的边饰、螭龙脊线上的双线“冰纹”等,则完全是元代玉器新出现的元素。
元代玉器的新气象自然还包括“渎山大玉海”这样前所未见的鸿篇巨制。“渎山大玉海”系采用黑中夹青白的整块杂色玉料琢成,器呈瓮形,重约3500公斤,可贮酒30余石,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巨型玉作。该器于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琢成后,“敕置广寒殿”,用于宴请群臣时贮酒供饮,元亡后逐渐流落至西华门外真武庙,道人用以储菜。乾隆十年,以千金购得,命玉工“刮苔涤垢”后,又对原器上的13种海兽及波涛纹样进行细磨修琢。乾隆此举虽然破坏了大玉海的原有面目,但蒙古玉工高超精湛的琢玉技艺以及桀骜狂放的民族性格,仍然清晰可见。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