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上有句戏言:如果你2015年之后还得靠工资生活,那你已被划入“人生失败组”。
伴随A股持续火爆,上面这句戏言似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印证。在经历多年惨烈熊市后,当前的A股俨然成遍地是黄金,弯腰就能捡的风水宝地。然而就在各种指标爆表时,伴随股指高歌猛进,一些头脑仍保持清醒的人却愈加警惕,甚至以夸张的语言提示风险,比如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认为:4444.41点将是“地球顶”。
目前牛市究竟走到了哪个阶段?对此,不论是跑步进场的新股民还是尝到甜头的老股民都十分关注。
私募对短线行情存分歧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各大指数“急行军”式上攻,市场各方在对长期牛市表示认同的同时,对于短期行情却出现了越来越鲜明的分歧,上证指数在上周创出今年新高的同时,周四触及“4444.41点”高点,这个点位实在让不少投资者感觉有点心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昨日(4月25日),同信证券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一场私募论坛。从参会私募的主要观点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牛市还将持续,牛市不言顶成为与会者共识。然而记者注意到,在对短期行情进行研判时,私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位由资深投资人转型私募的人士判断,今年依旧是一个比较好的赚钱时机,明年才是需要谨慎之时;另一位由公募“奔私”的人士则直言:现在市场“吃相太难看”,行情去年至今涨得太快,要注意把控把控。
在场私募各抒己见,一些参会的个人投资者在表现出对股市极大热情的同时,也担忧行情可能出现调整,显得很矛盾。杨先生的话或许代表了不少新股民的想法,他毫无夸张、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自己还是个新股民,幸运地遇到一波行情,虽然不知行情会走到哪里,但至少现在还是可以赚钱的,希望能够在行情“散席”之前离场。
最“甜”行情将过?
有投资者说:牛市不言顶;但也有投资者说:我现在就已经担心得睡不着了。那么,目前的牛市到底走到了什么位置、什么阶段?
在近期兴业证券举办的春季策略会上,知名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表示,很多人现在担心“见顶”,主要是因为股票“太贵”了,但股市泡沫将是常态化。
对于如何理解此轮牛市泡沫化的延续过程,张忆东表示,站在管理层的立场,肯定期待这轮牛市是慢牛、长牛,越长越好,直到经济“新引擎”在资本市场的培育下而成功出现。在牛市过程中,管理层会调节行情的节奏,抑制过度投机。因此泡沫会在较长时间的存在,但过程中会有波折,当泡沫太大时,行情会有调整把泡沫“挤小”,然后逐渐再把泡沫“吹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各方极为关心的行情判断,张忆东认为,这一轮的A股市场全面牛市行情可能延续三到五年,但绝不会一路“疯牛”,而是会有三大阶段,其中,去年到今年某个阶段的上涨是第一阶段;随后将是第二阶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震荡;第三阶段又是持续数年的上涨。
而在目前,大牛市的第一阶段开始进入到最高潮,最高潮时的行情是加速冲高的,之后将迎来调整。当前仍是行情“最蜜月”时期,增量资金相对筹码供给处于有利的状态。“疯牛”行情的风险点可能在5月中下旬。
分析人士认为,在行情“散席”之前离场。这是所有人的希望,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仅是极少数。这一轮牛市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杠杆盛行的格局下,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的后杀伤力更强,控制风险成为重中之重。
一码通账户环比增长下降
如果在2015年以后还靠工资生活,那么你已经被划归于人生失败组。如果你反复听到这句话,请注意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成功的永远是少数。
相信经历过上一轮大牛市的投资者还记得,牛市当中赚钱的人虽多,但是在经历了随后的熊市后,真正赚钱的人是少数。不少当时跑步进场的新股民,在品尝了4000点到6000点的甜头之后,却吞下了6000点到1664点苦果。为了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一些将对行情产生重要影响的信号就值得投资者的特别注意。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忆东指出,行情休整的风险来自于三个方面:政策调控、增量资金入场或是阶段性最高潮、以及股票融资节奏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两个方面的风险新号已经出现。如证监会多次提示投资风险,禁止券商利用伞形信托再次提升杠杆以及相关部门鼓励融券业务的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上周《证券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有望确立股票发行注册的法律制度。而证监会也宣布,在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发企业的基础上,适度加大新股供给,由每月核发一批次增加到核发两批次,由此4月获得发行批文的公司达到了55家之多。
对于增量资金入场规模的判断,投资者可从开户数和证券保证金净流入来判断。公开数据显示,在“一人多户”政策推动下,4月13日~4月17日当周,A股新增开户数达325万户,同期证券交易结算资金7814万元。如果之后开户数出现明显回落,资金流入速度下降甚至出现净流出的话,就值得投资者警惕了。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4月13日~17日的一码通下挂A股账户环比增长数已出现下降。下挂A股账户是指一码通下挂的账户中包含非注销、非休眠的A股账户。
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况看,监管层“养慢牛”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如果行情继续出现非理性上涨,不排除监管层将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