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出台“一带一路”对接项目 基建投资超万亿

2015年04月08日 07:0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正式出台,几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都行动起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多个省份均在组织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和项目清单,其中有些省市已经出台项目清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借“一带一路”的契机谋划项目、投资与对外合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逢贤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首要问题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交通运输网络,其次“一带一路”规划必须与周边国家签订商贸协议,一方面利于进出口商品,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各个省份的布局也应该围绕着这几个方面。

  多地编制“一带一路”清单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方案的出台成为各地谋篇布局的“助推器”,福建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目前福建省正在组织发改委、商务厅等部门制订“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具体方案还在推敲制定。

  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厦门则已开始行动。此前厦门市已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行动方案的33个重点项目。规划出来后,厦门在此基础上滚动生成了一批合作项目,确定推进39个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发展。

  同样,作为“一带一路”规划的另一核心地带,新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部署规划。乌鲁木齐发改委官员表示,乌鲁木齐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开展编制“五大中心”专项规划,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主动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加快亚欧经济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抓好乌鲁木齐空港、陆路港、出口加工区建设。

  “一带一路”规划提到,在内陆节点城市建设方面,支持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西安国际港务区新闻发言人李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他们正围绕着规划的愿景在编制行动方案,涉及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的主体功能、布局,重点项目等,这些内容在规划中都会有所体现。

  地方基建投资仍是重点

  在各省份紧锣密鼓地编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清单时,有些省份已经推出了项目计划。

  目前,四川省出台了“一带一路”规划——“251”三年行动,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对四川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优势的国家;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四川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

  有报道称,四川还成立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协调小组,其核心任务就是锁定重点国家、优先重点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形成示范带动,力争3年内贸易规模从200亿美元扩至250亿美元,双向投资从13亿美元扩至18亿美元。

  另外,青岛市制定实施了《青岛市加快“走出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布局推进近80个投资贸易重点项目。

  在各地方的实施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重点。今年地方两会,各地方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1.04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元,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元。

  中国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按照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为2至4年计算,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元至4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至0.3个百分点。

  除了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企业对外合作也是重点。陕西地方官员介绍,目前陕西已多次派出政府代表团出访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农业、能源等领域达成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过百个。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