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快的”正式参战拼车业务 合法性问题仍待厘清

2015年04月04日 09:43    来源: 中央广播网      庄胜春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两天前,“快的”对外宣布,非营利性搭车服务“一号快车”正式上线。在此之前,行业内已有多家公司打出“拼车概念”,外资背景的优步、土生土长的微微拼车等等,也有消息传出,“滴滴拼车”正在多地招募司机,将于不久后上线。显然,面对专车行业“风声鹤唳”的监管,互联网叫车公司们正在开疆扩土,试图在“拼车”领域进一步寻找突破口。

  快的打车表示,一号快车近日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展开内测,内置于一号专车的APP中,价格更亲民是其最大“卖点”。快的公关叶耘表示,对于一号快车,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

  叶耘:一号快车实际上是一个公益搭车的项目,这些车主只要愿意把车辆分享出来跟别人合乘,符合我们平台的标准,都可以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同时平台在整个服务过程当中,是不收取任何中间费用的。

  记者:这个标准跟专车有区别吗?

  叶耘:安全性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说司机的驾龄,没有任何的不良和犯罪记录,车况也是五年以内。唯一的区别在于,专车标准会比较高,可能车辆必须得在十八万以上,一号快车一般我们要求十万以上就可以。

  事实上,在快的推出拼车服务以前,已有多个平台运营商涉足拼车业务,同样具有车费低、平台不收服务费等特点。一位参与多家打车软件公司运营的私家车主介绍了专车和拼车软件的不同。

  私家车主:现在所有滴滴司机专车,平台费是直接从顾客缴费的那一刻直接扣掉20%。汽车租赁公司可以从滴滴平台拿到2.3%的费用,剩下的80%进你的帐户。快的收10%,租赁公司可以从快的公司拿到3%的费用。

  记者:如果以后都出快车这种不用交平台费的话,你觉得大家会怎么样选择?

  私家车主:我觉得大家可能会去选择不用交平台费的,但就看管理情况了。因为现在平台费大家觉得扣的还是挺多的,如果是停止了烧钱补助的话,大家可能就不会选择平台费高的平台。

  围绕着新型叫车模式,公众讨论和政策博弈已经持续超过一年。交通部部长杨传堂两会期间曾表态,私家车永远不允许作为专车运营,但他个人支持拼车。

  但是实际上,记者了解到,私家车不仅没有就此禁绝,反而更多的加入到专车阵营,大大小小的租赁公司都在做为私家车主们提供挂靠的生意;至于杨部长支持的拼车,其与专车的边界也很难厘清。

  记者试用多款带有拼车功能的软件了解到,有的软件中,车主需要先发布自己的既定路线才能接到有相同路线需求的订单,但有的软件中,车主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载客,这无非就是低价专车,它还能算拼车吗?

  快的公关叶耘表示,一号快车就是采取后一种方式。

  叶耘:快车的公益性在于司机可能并没有准确的出行需求,他只是说这个时间段比较有空,帮助别人进行出行,实际上是相对于把他的时间、驾驶技术和车辆拿出来大家分享。

  一年多前,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小客车合乘出行指导意见,明确表达了对拼车的支持,提倡合乘各方签订协议,允许合理分摊合乘费用。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认为,虽然这只是北京条例,但是在全国是有示范作用,而且拼车软件本身也从保险、实名制注册、电子协议、打分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来保障运营安全。

  但最新的消息显示,杨传堂部长对“拼车”的支持,并没有得到所有地方政府的响应。

  据多家上海媒体报道,上海“约租车管理办法”最快将于上半年成形。报道引用上海市交通委运管处副处长马斐的话说,如果拼车车辆拥有正规的营运资质,将受到法律保护。而没有营运资质的私家车一旦收取搭乘人费用,则可被认定为“非法”。照此看来,上海的“拼车”可能将成为“黑车”。

  对此,叶耘表达了他的看法。

  叶耘:交通部一直在讲合乘拼车都是好的,但是各个地方的政策又不一样,这样也给企业和乘客造成很多困扰。再有,因为并没有最终形成一个决策,一个好的政策最终是在不同群体、不同的声音之下形成的一个平衡。

  行业律师赵占领表示,在拼车领域,的确有更多问题有待厘清。

  赵占领:全国范围内可能也就北京这一个地方,允许拼车,是合法性的。但也有商法就是说只有技术合规营运的车辆你才能够开展经营。但是这里面就是属于说有商法的依据,但是商法里面没有明确固定清楚,哪些是盈利性质的,哪些是非盈利性质的。

  记者:就是到底比如收多少钱才算是盈利,这个没有说得清楚?

  赵占领:对,这个其实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办法去说清楚,两个方面,一个是线路,一个是费用。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方向。

  与此同时赵占领也坦诚,厘清的难度较大。比如,以优步的低价服务人民优步为例,虽然车主不从乘客处赚取过多利润,但是优步提供丰厚补贴,这算不算变向盈利呢?(庄胜春)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