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妖股”再现暗藏隐忧

2015年03月27日 07:0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全通教育上市仅一年有余,股价却节节走高。特别是近一个月来,从3月4日突破200元甩掉贵州茅台,到最近徘徊在300元附近,仅用了14个交易日。市场普遍认为,全通教育的疯狂上涨背后原因有三。

  其一,全通教育搭上了互联网教育的顺风车。过去一年是中国教育的变革之年,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在线教育市场,全通教育也恰如其时地布局在线教育。随着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全通教育开始考虑向在线教育商转型,股价也由此加速上行。

  其二,收购重组亮点频出。全通教育坐拥固有的教师、学校、学生用户,其通过一系列收购完善自身产业链,打造在线教育生态圈。

  其三,大佬效应推波助澜。全通教育之所以如此牛气,是因为背后“站着”包括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内的五位大佬。早在2011年3月,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全通教育增资引入了中小股权和中泽嘉盟两家投资机构。当时,中泽嘉盟以6.2元/股的价格买入全通教育322.58万股。截至去年底,中泽嘉盟仍合计持有500万(经过送股)股,占全部股份的5.14%。而中泽嘉盟的五位股东,分别是俞敏洪、江南春、丁健、吴鹰和桂松蕾。

  看到全通教育股价涨势如虹,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这让笔者着实捏了一把汗,全通教育成为妖股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业绩平平,也无分配亮点,不足以将股价长期维持在200-300元以上的高位。业绩快报显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93亿元,同比增长了11.8%,而净利润则为4487.74万元,同比增长了6.87%。同时,截至24日收盘,全通教育市盈率已超过694倍,总市值被炒到311亿元。所以全通股份早已透支了未来,处于泡沫风险巨大区域。

  再者,大涨之后,必有大跌,股市规律无人能破。中国船舶从300元直跌到15元的悲剧依然历历在目,虽然中国船舶与全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时代的制造与互联网时代新经济的区别,但无论处于何种经济阶段,股价水平都离不开公司自身的发展和实际价值。

  最后,机构投资者隐身全通教育,拉升容易,抛售也狠。1月28日全通教育复牌后的四个交易日均报收涨停板,而机构投资者连续四个交易日出手加仓,且力度逐渐加强。其中2月2日两家机构合计买入全通教育高达1.65亿元。随后2月17日、3月3日机构再度加码近1.4亿元。而在3月3日全通教育股价突破200元后,机构买入意愿依旧不减。

  全通教育刷新了史上第一高价股的历史,也因在一年中涨了1200多倍,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妖股。虽然机构投资者编织很多利好故事来吸引散户投资者不断介入,但全通教育最终不可能远离其真正的基本面太久。

  其实,A股何尝不是如此?无论其指数如何疯狂,如果得不到上市公司业绩的支撑,那也是空中楼阁。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理财产品大卖 配资风控存隐忧      2015年03月24日
  • · 湘鄂情储值卡后续使用存隐忧      2015年02月12日
  • · 创业板现头部隐忧      2014年12月24日
  • · “红周一”再现 反弹中暗藏三隐忧      2014年10月21日
  • · 公司业绩增速下行或牛市隐忧      2014年09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