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全球基金理财专栏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投资业界,类似的表现是,在某些具体的时点,市场总有类似的走势。
近来A股市场大幅走高,截至3月17日,上证综指更是突破3500点,创出2008年5月以来的新高。而“两会”结束后的两个交易日,上证综指更是大涨112.96点。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历年来,两会召开期间,市场往往以下跌调整为主,而两会之后,上涨则成为主题词。
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的15个年头里,两会期间沪指9年下跌,仅有6年上涨,而在两会结束至4月底的这段时间,沪指15年倒有10年出现了上涨。2015年的走势更加加强了这一历史数据。
很多人从投资预期的角度给出说明,认为两会召开前,市场往往对不少政策、概念充满预期,而两会召开期间,相关预期逐渐被兑现,市场下跌调整的概率较大。而两会结束后,又有不少新的政策被推出,受益板块上涨推动指数回暖。
从2015年两会的市场表现看,按照历史数据操作,效果似乎不错。但这样的结论也不能太过乐观,2015年春节就跟历史数据“唱了反调”。
数据显示,自1991年至2014年,春节前一周大盘有20次上涨,仅4次下跌;而春节后行情,统计数据则显示,在1991年以来的24个春节中,只有8个春节首日交易没有“开门红”。2015年春节前的市场倒与历史相合,但春节后表现就要差一点,羊年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微跌0.56%。
很多方面的理由,都能解释重要时点的市场表现都大致相似。例如,该时点往往是重要的资金结算或者政策变化日,春节和两会都属于此类;又如在一些时点,投资者的情绪往往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美国就有研究机构研究过,过去的20年中,临近感恩节,标普500指数有18次上涨,有研究人士认为,这可能与时近年底,投资者投资情绪趋于温和相关。
不过,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历史数据仅仅只能作为观察市场的一个方面,简单套用显然风险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可以指导未来的投资,但显然也有现实的约束。不管是简单统计过去某个时点的市场涨跌概率也好,统计上涨标的的K线指标也好,又或者是统计成功股票的特性也好,都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被理解,才能真正用于投资。 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