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柯德兰:中国应加快消除主要污染源的速度

2015年03月21日 17: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1日讯(记者关婧)美国兰德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里奇的代表柯德兰女士今日表示,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是使中国走向更平等社会的重要步骤之一。为了减少健康成本,并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首先应关注最大的污染源,降低其污染水平。比如禁止在城区燃烧煤炭的数量、淘汰火力发电、加强清洁能源推广、淘汰高污染车辆等。中国正在做这些事情,但是还不够快。点击进入专题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3月21日—3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报道。图为美国兰德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里奇的代表柯德兰女士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关婧 摄

  嘉宾发言文字实录: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是代我们兰德公司的总裁迈克尔·里奇先生来发言,他生病了,非常遗憾他不能够参加,我会尽可能的去代表好他。

  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以适应于环境这个话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就是社会契约,是清洁空气和清洁水的一个社会契约。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清楚,必须要解决本国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且应该尽快解决,这背后的数字计算非常简单,清洁空气所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成本,但是成功的政策实施并不容易。

  中国政府已经推行了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类似的污染治理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保护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来讲还有欠缺。基于兰德的研究,并受到世界银行和其他研究机构成果的支持,我今天的演讲将表述一个观点,进一步改善空气污染将耗资巨大,但是不采取更严格措施的代价更加严峻,不仅仅使总体经济受到影响,还包括那些应对能力最为薄弱的弱势群体。

  我今天的发言目的是要放在这样成本的水平上面和利益上面。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这一点必须要得到扭转。空气污染并不仅仅是代价高昂的,同时还是中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活质量问题,据我了解,这也正是中国领导人深深关注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中国主要大城市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都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水平。

  近几年对于大部分污染物的减排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PM2.5这一最小的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的浓度依然很高。每个人都要承担污染带来的影响,但是城市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所受的影响最大。空气污染的最大成本来自于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生产力的流失。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仅PM10的影响每年就占到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这一数字还将因为中国的人口愈加城市化,以及劳动者生产力的提高而进一步的增加。如果说我们没有很好的实施中国的《环保法》的话,会有更多的损失。

  改善空气质量的成本要低得多,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是使中国走向更平等社会的重要步骤之一。为了减少健康成本,并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首先应关注最大的污染源,降低其污染水平。兰德估算了这样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我们想最大的降低空气污染源所付出的成本,要禁止在城区燃烧煤炭生物质的数量,而且火力发电要比目前更快的速度淘汰,并加强清洁能源的推广,必须加快目前正在推行的有关对于高污染车辆的淘汰进程。中国正在做这些事情,但是还不够快。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消除这些污染源会带来极大的回报。首先必须停止居民使用煤炭,生物质燃料及塑料的焚烧。因为燃烧物、木材以高排放、高暴露浓度而闻名。其实民用燃煤在民用消耗当中百分比不是很高,但是这种排放暴露物浓度很高。所以在短期应该使用天然气来替代煤炭用于居民和商业供暖,这个作为一个选项。

  中国还需要加大使用天然气、核能、风能以及太阳能,尤其是在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区或者是附近的区域。如果发电行业煤炭使用减半的话,可以减少中国煤炭使用需求的25%,或者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核能替代中国一半的火力发电,在未来会花费1840亿美元。

  加快对目前汽车拥有量10%的高污染车辆的淘汰,现在已经推行了,但是进展缓慢。他们是中国空气污染主要的源头,而且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加快淘汰在路行使的老旧车辆,所谓的黄标车,推行更加积极的老旧车辆回购项目,一次性花费120亿到240亿美元。所以每年消除这些主要污染源的花费成本是很大的,但是回报非常大。刚才讲的优先停止煤炭生物质燃料及塑料在城区的燃烧,这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利用其他能源取代火力发电,淘汰污染严重的车,因为现在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卫生健康方面影响很大。

  不管你是富人,贫困人,年轻人还是老人,人人都想到空气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是公平公正的前提。我们在网上有这个报告,希望大家有时间看一下,谢谢!

点击进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专题 

 


(责任编辑: 曹驰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