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李克强谈话 为股市“改革牛”打气

2015年03月16日 06: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董少鹏

  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回答了17个问题,涉及经济形势、体制改革、反腐举措以及外交政策等。透过这些阐释,我们看到了高层对经济运行和深化改革的十足底气,从而对股市“改革牛”更加充满信心。

  第一,保持经济中高速稳定增长是有把握的。

  李克强在说明7%左右的预期增长率的“合理性”时指出,按照这样的速度,每年可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这样的解释既说明了任务有难度,也传递了高层对稳定经济增长的自信。他承认经济增长面临多重风险,同时也表示,如果增速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会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当前信心。

  透过李总理的谈话,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到中央的长远眼光,以及应对局势的耐力和勇气;而“政策回旋余地还比较大”,“‘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的表述,显示的是难得的定力。只要各方面同心协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是很有把握的。

  第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是有保障的。

  向公众交底是李总理的一贯风格。在此次记者会上,他强调,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但是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除了我国有高储蓄之外,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较高,拨备覆盖面也较广;虽然不良贷款略有上升,但是在世界上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对于外界猜测纷纷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他也给出了十分清晰的解答: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而且中央政府正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

  这些直率的表述说明,中央对金融体系和地方债务问题的全局是完全掌握的。在2013年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处置方案。地方债问题完全不像外界炒作得那么弱不禁风。

  第三,对住房刚性需求是有充分认识的。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过了一些曲折,根本问题是保障房建设出现严重短缺,住房供给过度市场化。如果把所有住房需求都交给市场去解决,价格高涨是必然的。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已把关注重点由“加强房地产调控”转为“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此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城镇化进程还在加快,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于房地产调控,则要求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

  对于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人到海外购房,而且成了某些热点城市的最大购买者”,李总理表示还要做评估。笔者认为,炒作中国人海外大规模购房是转移视线,干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我们应当坚守的理念是,首先做好自己内部的事情。

  第四,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有寄托的。

  李克强总理在阐述金融风险问题时,特别提到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企业的资金杠杆率,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他还提到中国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以此表明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笔者认为,这释放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积极信号。降低企业的资金杠杆率,就要扩大其股权融资的比重,就要壮大股票市场规模。

  要创造条件,通过直投股市、基金代理等方式,让大量的居民储蓄和法人单位储蓄转换为直接投资。

  高层重视股市的信号还有,证监会主席肖钢11日表示认同“改革牛”提法,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2日表示投资股市也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两大监管机构负责人如此直率地肯定股市作用,以前并不多见。

  股市历来是信息市场和信心市场,经济增长是否有定力,金融市场是否能够稳定,直接决定着股市的“底层支撑”。房地产市场前景则是影响公众信心的一大独特因素,“稳定住房消费”的提法还原了房地产应有的地位,是很积极的。李总理针对前述三个问题给投资者交了底,有助于提升股市信心。

  李总理还特别提到,去年是中国吸引外资力度最大的一年,实际引入外资达1200亿美元;他同时表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中国公民到国外创业。谈到所谓“中国搭便车”问题时,他说,这么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既说明了“双向开放”的现实,也说明了中国发展就是对世界做贡献的大道理,纠正了一些偏颇认识。

  总体而言,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能力,体制改革有破除旧藩篱、焕发新活力的前景,中外交往有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合作共赢的新空间。中国股市将在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壮大平台规模,发挥资源配置积极作用,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牛”行情!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