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辞职创业老东家慷慨支持
据报道,万科公司已接受高级副总裁、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毛大庆的辞职申请。万科任命现任北京公司总经理刘肖为集团副总裁,接任毛大庆留下的职务。据了解,毛大庆2009年加入万科,历任万科集团副总裁、执行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万科对毛大庆任职期间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担任北京公司总经理期间,带领公司首次夺得北京市场销售冠军,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有媒体称万科对毛大庆的创业选择给予理解和支持。
在资本市场,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动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毛大庆的离开万科,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除了万科作为行业老大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还有前不久万科大张旗鼓地进行合伙制改革的影响,也有毛大庆本人的卓著业绩。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挡住毛大庆的“出走”。从另一个角度看,职业经理人工作业绩再佳,依然是一个打工者,或曰打工皇帝,和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地位不一样,成就感也明显不同。欣赏万科对创业激情的支持和鼓励态度,或许又一个明星企业家将会诞生。据说,毛大庆离职后将选择自主创业,试图打造中国版的WeWork,这让创业办公社区这一新颖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
民生股权结构如何变化卢志强不赞成绝对控制
据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卢志强在两会期间首次开口谈民生银行即将面临的董事会换届“变局”。卢志强表示,自己此前并无减持民生银行A股,也不赞成任何一家企业绝对控制民生银行。作为民生银行一大股东,也是董事会重要成员之一,在民生银行面临较大变革期间,卢志强并未公开发布过与民生银行有关的言论。今年1月30日,民生银行行长毛晓峰突然被中纪委带走之后民生银行管理层面临较大变革,新任行长也将于4月进行选任。两会期间,卢志强终于打破缄默,并表示,此前并没有减持民生银行,也不会因为民生银行即将面临的董事会换届和新行长选择等变动随便增减持股权,但是并不代表未来不减持。2014年下半年以来,安邦保险已经通过连续增持成为民生银行大股东,但至今仍未绝对控股民生银行。卢志强表示,民生银行从发起至今,形成了股权相对分散的机制,并不赞同一家企业绝对控制民生银行。
股权较为分散好,还是有一个大股东绝对控股好,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难题。在中国资本市场,国有控股企业通常表现为“一股独大”,因而多受诟病。具体到民生银行,这是一家民营资本为主导的银行企业,是否需要一个绝对控股的大股东,真的不好评价。从国外的经验看,越是大企业,越不容易形成一个大股东或一个家族绝对控股;有些企业,创始股东只有1%的股权,就是相当大的股东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银行未必需要一个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多家制衡、多家约束的股权局面,也许更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和发展。
节后惊现高管离职潮担责业绩下滑是主因
据媒体报道,自2月25日以来,已经累计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发布董监高人员的离职公告。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为公司业绩担责、为减持套现铺路以及企业存在变革等。不同的原因或代表着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境况,投资者需个别对待。在提出辞职申请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当中,不少属于负责公司经营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员,且公司的业绩多数为下降。对于此类人员的离职,难免让人觉得其是在为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担责。
离职形成“潮”,显然是数量不小。中国的习俗,但凡辞职这类事,总是要等到春节之后,果然春节假期过后,大大小小百余位高层管理人员告别公司。有主动炒公司者,有被动被公司炒鱿鱼者,原因各不相同,结果却殊途同归。不过,在赏罚分明的市场中,因为业绩下滑而离职,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惩罚,尽管有时候公司大股东有寻找“替罪羊”之嫌。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总是要有人负责的,企业高层管理处在第一线,往往难辞其咎。另外,在企业处于变革、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原有领导成员或是陷入既有利益难于自拔,或是熟悉已经有的管理方式而对大变革、大转型难于适应,让开职位,不仅对企业是好事,对这些高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北汽乐视打造新能源汽车油价持续下跌或影响开发
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9日在接受专访时透露,北汽和乐视将联手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徐和谊介绍,这两年北汽和乐视合作得非常愉快,越走越近,如今要联手打造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围绕造车这一块,合作目标已经明确,时间已经出来,只不过今天还不便说。另外,徐和谊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将表现出新常态:“一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是一种新常态;第二就是新产品推出速度会越来越快。第三围绕着竞争的加剧,优势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劣势企业逐渐退出,甚至被并购,这也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新能源汽车是个吸引人的题材,作为新概念,曾经几次热遍资本市场。但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2014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已经跌去了一多半,除了中东等地区的低成本能源供应商之外,其他地区的能源供应商都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曾经红透美国的页岩气、页岩油厂商,已经出现了难以为继而破产者。在能源价格迅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新能源的开发也遇到了生存危机,新能源汽车自然也不能身处世外。政府扶植可以解一时之困,但如果能源价格下跌持续时间过长,企业是否能够坚持?总体上看,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普及投入较大(如充电桩的广泛建设),在油价高企的时代可能有吸引力,在油价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企业的介入需要谨慎,也不要把希望完全放在政府补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