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毛宇舟
小微企业融资难作为多年痼疾,近年来愈加受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关注,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报告中,小微企业贷款连续三年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中的发展重点,占比为71.9%。而在今年两会上,小微企业依旧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卢志民在吉林代表团会议上曾表示,“现在小微企业贷款很难,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很守信用,银行都愿意给我们贷款,而当我们真需要钱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我感觉银行从来没有雪中送炭,都是釜底抽薪”。此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监会吉林省监管局局长高飞则表示,“银行本身在市场上也是商业主体,也要审慎”。
事实上,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方都在做着努力。就银行业来说,在小微贷款创新业务方面,已有许多进步。
多份提案
为小微企业发声
2014年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它们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今年1月份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方式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民建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只有一成的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普遍上浮约30%;九成的小微企业要靠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获得资金,综合融资成本在25%左右,应急式的过桥贷款利率更高。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8万亿元,是2014年全国GDP总量63.64万亿元的1.36倍。然而,即便是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仍是“看得见摸不着”。因此,今年两会上,关于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是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表示,这几年,实体经济发展艰难,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与支持实体企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宗庆后提出,银行信贷额度中应该确定20%以上的比例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低息贷款,还要有20%的人员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其发展实体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也提出,糖业方面的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糖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周期性产业,在周期下行中,国内糖价由最高7800元/吨下跌到3920元/吨,跌幅50%左右,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陷入困境。金融机构却将制糖行业列入高风险行业,下调糖企信用评级,提高信贷门槛,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开工生产和兑付农民糖料款。另外,他认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太少。
银行业回应
实有难处
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从企业类型看,小微企业仍是风险易发群体。
对于银行来说,小微企业贷款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光大银行某分行人士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资金量大,不是一般小贷公司可以比拟的。比如银行有50亿元贷款额度,是放给10个资产质量好的大企业,还是放给1000个抵押物不足的小微企业,这其中银行投入的人力与所承担的风险显然是不同的。
面对外界对于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经常釜底抽薪的质疑,高飞表示,“银行本身在市场上也是商业主体,也要审慎,还要保护消费者、保护存款人权益,现在我们放出100元的贷款中,有55元至60元是个人储蓄,在贷款中,我们要安全运用,不能出现风险。一旦出现风险,老百姓提款,银行拿不出来,这就出现了流动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所以银行真的不是釜底抽薪”。
对于如何为小微企业输血,银行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也都在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认为,当前,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广大的中小企业仍然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但中小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发放贷款成本高、承担风险大等现实困难,由于不能获得适当的风险补偿,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当支持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引导和推动自担风险、规范经营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表示,应当丰富科技信贷产品体系。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探索设立专注科技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部门,着力丰富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创新推出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