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市冀望实物需求托底 投行提醒投资认准欧元黄金

2015年03月10日 06: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蔡情)上周五公布的美国非农数据远超预期地靓丽,国际现货黄金价格一日内暴跌超30美金,至此,年初录得的黄金涨幅已被悉数回吐殆尽。

  路透社的调查显示,如此给力的非农使得华尔街更加确信美联储将会在今年6月份升息。目前黄金市场把唯一的指望寄托在逢低买入的实物需求上。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与美元计国际金价暴跌形成鲜明对比,上周五以欧元计价的黄金录得上涨。

  瑞银:实物需求将为金价托底

  最新公布的非农数据大大超出市场预期,黄金市场再度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当日下跌超30美元,跌幅2.55%。

  至此,今年以来金价录得的涨幅已被全部回吐殆尽。1月份,黄金价格一度大涨超8%。

  美国就业在2月加速成长。美国劳工部公布,2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9.5万个,远高于1月时的23.9万个。失业率降至逾六年半低点5.5%。

  这可能鼓舞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美联储/FED)考虑在6月升息。

  路透社3月6日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在2月强劲非农报告公布后,华尔街最大的银行中很多都更加确信美联储(FED)将在今年6月升息。

  市场的共识是,强劲非农过后,金市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美联储加息时点的临近意味着金价的末日越来越近。

  瑞银把金市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了亚洲的实物需求身上。

  瑞银(UBS)分析师Jo Battershill表示:“目前支撑的是实物需求,中国市场可能会有很强劲的实物需求,接下去4个月就是西方的美联储升息和东方的实物需求之间的胶着。”

  “短期还是看升息。”Battershill说,不过他认为长期而言,实物需求将会金价托底。

  汇丰银行(HSBC)的商品分析师James Steel也指出,上周五的大跌会带动新兴市场中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实物买盘,从而为黄金市场提供一些支撑。

  投行:投资请认准欧元黄金

  与上周五美元计国际金价暴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元计价的黄金当天上涨0.43%,并收在1090.78欧元/盎司。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指出,欧元走软正好能够吸引欧洲的黄金投资者。

  在上周的欧洲央行会议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Mario Draghi)宣布了QE的细节,他表示欧银将从本周开始购买债券,其中包括收益率为负的债券。

  德拉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于3月9日首次利用新钞购买国债。欧洲央行曾表示,每月将购买600亿欧元主权债券,直到2016年9月,或者直到通胀率回升到目标水准:接近但低于2%。

  一些分析师认为,在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后,欧元将继续下行趋势。

  法国巴黎银行的货币分析师称,随着欧洲央行(ECB)3月9日开始购债(QE),预计欧元/美元还将进一步走低,初步目标在1.0800,甚至未来可能与美元平价。

  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也宣称,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大幅推高了欧元计金价。

  去年受累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卢布暴跌,而与此同时,卢布计的黄金价格在2014年却录得超过80%的涨幅。处下跌趋势的欧元计黄金在2014全年也录得13%的涨幅。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北京金价昨每克下调13元      2015年02月26日
  • · 避险资金助金价走出熊市      2015年01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