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私”大潮风起云涌,基金经理的告别信一封接着一封,这是目前发生在公募基金业界的现实情况。然而,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与一些基金经理交流时也发现,尽管物质利益具有诱惑力,但还是有一部分基金经理表示愿意坚守在公募岗位,原因是珍惜公募基金更为强大的投研平台及公募所提供的更广阔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经理并非平庸之辈,他们之中有些人近几年投资业绩十分抢眼。
公募平台仍然具有吸引力
萧诚(化名)是上海某基金公司“少壮派”基金经理,目前该公司正在发行由他担纲的股票型基金,据说发行情况非常好,几天工夫就已卖出十几亿,足以说明现在基金市场的景气和这位基金经理的人气之高。
记者碰到萧诚,曾试探性地问他,其过往业绩出色,是不是有大资金找上门来,想托付他管理,或者有旧交邀其共同合作转战私募?对此,萧诚没有否认,但他的态度很明确:未来四、五年都不会考虑离开公募基金行业。
萧诚告诉记者,目前“奔私”成风,说到底,还是丰厚的物质利益诱惑太大,这无疑是各种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但在他看来,投奔私募后,投资经理的视界、研究范围、交流的平台都远不如公募,这对于个人的成长不利。而且由于他很享受目前在公募的投资工作,因此尽管收入少一些,但他还是比较满意。
“在私募基金里,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你钻研的往往就是那么有限的一个领域,而且目的性很强,各方面机构的交流也会少很多,就投研资源来说肯定不如公募基金。另外,做私募后,营销策划、销售、行政等很多事情都不得不参与一点儿,会分散掉投资经理不少精力。”
萧诚还表示,公司对他的包容程度很大,自己刚刚管理基金时,摸索阶段难免有一些失误,但公司对他并没有给予太大压力,现在他在投资上日见成熟,进入了收获期,愿意在稳定的环境中继续拓展事业。
选择不一各有理由
去年以来,公募基金“奔私”潮愈演愈烈,除了一些近年来依靠成长股投资声名鹊起的年轻基金经理之外,一些在业内位高权重的“老人”也同样下海。而一些人列举的理由,除了公募基金考核、激励机制有待改革之外,也有观点认为,公募基金在投资上限制太多,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基金经理水平的发挥。
但目前一些在公募基金业多年的人士表示,认为公募基金各方面都缺乏吸引力是不公道的,就像上面那位基金经理所评述的一样,公募基金相对更强大的投研资源,对于年轻人的起步、成长非常有利。此外,基金业界的业绩分化近几年也非常明显,并不是混混沌沌吃着大锅饭。
“其实我注意到,有一些老牌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主要还是靠2007年以前的牛市所累积,就最近五、六年来说,他们的表现大多远不如年轻人,这可能是思维模式、选股方法上存在一些代沟。他们创立私募,是否仍将有上佳表现,还不能断言。另外,上一轮奔私热潮之后,我们也看到,很多人都如流星眨眼划过。冷酷的生存竞争可能使部分基金经理奔私后命运多舛”。相关人士说道。
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乐意留任在公募岗位上的基金经理,有部分还是业绩表现相当突出的。其中,有些人已连续3年投资业绩排在全行业较为前列的位置,期间为基金持有人创造的投资回报也早已翻倍。由此看来,并非是平庸之辈才选择留在公募基金。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每个基金经理都是基于自身的一些情况来作出选择的,选择的丰富多样也说明我们这个市场的广度在扩大。”某基金业内人士点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