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欲与硅谷对接成都抢下“创业中国”第二棒

2015年03月04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2月8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创业天府·菁蓉汇”首场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象征着创业大军的“钻石”,在舞台中央被启动者点亮,熠熠生辉之时,也意味着成都这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城市,正式接过了国家科技部“创业中国引领工程”的第二棒。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看来,“创业天府”行动是落实科技创新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成都创新创业,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现场众多创业者眼里,当日活动最大的吸引力自然是刚到成都上任不久,有着“创业市长”之称的唐良智的压轴演讲。“打造千万平米创业载体”、“对接硅谷”,唐良智完全即兴的豪情与畅想,多次被青年创业者的掌声打断。

  成都如此迅速地要接过“创业中国”的接力棒,与这座城市浓厚的创业基因有关。在成都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中,推动与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其在这场“创业马拉松”中努力奔跑的方向。

  互联网黑马之城

  在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4年先后共有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和4个国务院文件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容。2015年2月4日,北京中关村率先启动了“创业中国引领工程”,接下来“创业中国行动”将在首批22个国家高新区循序推进开展。

  仅仅4天后,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并在《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将形成一套完善的全域创业支撑体系。

  这一系列宏大目标包括:形成创业人才群落,科技创业者突破20万人;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500家,载体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200只以上,全市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每年举办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活动1000场以上……

  在《创业家》董事长牛文文看来,成都的互联网创业者黑马辈出,有非常活跃的创业基因。众多成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手机游戏创业者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互联网圈子里早已声名显赫,“如果要排全国前三的互联网创业城市,那就是北京、成都和深圳,如果只能选两座,那就是北京和成都。”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目前,成都已有约700个互联网创业团队,跻身全国三甲;另一方面,成都市对互联网创业持续支持,在天府软件园、孵化园和天府新谷等互联网企业集聚地,创业企业可以享受场地、税收、资金等多方面优惠。

  而“创业市长”唐良智的“加盟”,更让这些团队振奋不已。

  2月8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创业天府·菁蓉汇”首场活动启动。用唐良智自己的话说,这是其从武汉“青桐汇”到成都“菁蓉汇”的转身,也是他本人的“再次创业”。“我们要把成都打造成这样一座城市:大家宁肯在这里‘蓉漂’也不愿意离开成都,也要坚守在成都等待创业机会。”唐良智满怀深情地说出此番话。

  弥补科技金融短板

  “未来,还要把硅谷的信息、人才、资金、资源和成都无缝、无时差对接。”在唐良智的构想里,成都直飞旧金山的航班,就是成都与硅谷对接的纽带,“一天一班不够,一天应该开好几班。”

  要把创业大旗扛下去,成为创业者愿意留下来一试身手的创业之城,成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题也是现实的——资金,是许多草根创业者在起步时遇到的最大问题。

  “科技与金融的对接此前是我们的重点。”成都市双流县科技局局长马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双流已是成都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前的区(市)县,早在多年前就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有所建树。随着成都再次打响创业一役,该县在科技金融方面也希望作出新的尝试。

  “一是与市科技局共同出资设立额度为1.5亿元的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政府资金帮助创业企业增信,用于支持双流科技型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股权向银行贷款。”马骏表示,“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担保费和贷款利息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从市场获取创新创业资金。”

  根据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成都市还将设立2亿元的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和1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探索建立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上市融资服务体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的融资难问题,推进创新服务资源共享。

  “资本市场能承担风险,与创新创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深交所首席研究员金立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有很多扶持创业的平台,如新三板、创业板、众筹等。”他同时也提醒,金融与科技对接的同时,还要引入征信系统,资本市场的创业平台在为创业者降低门槛的同时,也应从加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把控风险。

  有着丰富政府引导基金实践经验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副总裁汤大杰,亦为成都科技与金融衔接出策建言,“一是成立‘天府母基金’;二是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减少对具体运营的介入,这样才能让草根的企业做大。”

  成果完成人分享70%转化收益

  “19位校长来站台,创业者就更有底气。”2月8日“菁蓉汇”启动仪式上,唐良智一句幽默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道出了“创业天府”对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视。

  借鉴硅谷的成功,不难发现,其周围名校云集,畅通的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为“实验室”通向“生产线”搭起一座桥梁。而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高校人才发明成果依然是职务发明,其处置权、收益权以及所有权依然是成果转化绕不过的“门槛”。

  2014年8月,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十条”),直指上述三权“破冰”问题。“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核心是给创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权。”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让发明创造者获得应有报酬,激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破解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方面,“成都十条”明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用于人员激励,这一比例可不少于70%。“创业天府”计划更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成都十条”,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部省属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试点,实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和股权分红激励,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不断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广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研究院模式。

  另一方面,“创业天府”亦明确了未来加大建设创业载体的目标。目前,成都梯级孵化培育体系初步形成,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84个,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这个面积还不够,至少要向千万级平方米目标奋斗。”唐良智说。

  实际上,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中心城区和双流、郫县等有条件的区域,已经启动打造“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并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所在区(市)县利用高校院所周边存量土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以双流县为例,自2012年以来,该县就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4所高校共建研究院。“4所研究院总建筑面积约58000平方米,建设投入及研发资金约4.4亿元。”马骏介绍。

  接下来,成都还将探索在美国硅谷、北京、深圳等创新创业活跃地区建设孵化载体,吸引各类人才在成都注册企业并进行异地孵化,打造其对外创业服务展示和宣传窗口。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