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春节期间出境游热火 购物成“主旋律”

2015年02月27日 07:40    来源: 国际商报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越来越多的国人有时间走出国门过大年。同时,随着中国“欢乐春节”海外活动的开展,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已然成为一个世界节日,中国文化软实力品牌。

  在汇率利好、签证放宽、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假期,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和消费额均创新高。

  2月24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2015年春节旅游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月18日~24日(除夕至大年初六),我国出境游人数(不含港澳地区)达到518.2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0%。

  值得关注的是,受欧元、日元、澳元、卢布等多国汇率下跌的影响,羊年春节出境游消费额也大幅攀升。

  携程近日发布的《2015春节旅游消费盘点》显示,今年春节旅游消费总额涨幅超过5成,超10亿元。其中,出境游占消费总额比重在70%以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韩国、法国、新加坡、意大利成为国人购物金额最高的出境目的地。

  出境游人数再创新高

  春节假期作为国人出境游高峰期之一,近年来,出境游人数屡创新高。今年也不例外。

  以上海为例,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月17日~23日,上海虹桥和浦东两个机场出入境总人数分别为36.6万和32.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9%和14.6%。

  根据报告,春节团队出境游首要目的地仍是泰国,日、韩、东南亚海岛等近程目的地热度不减,赴澳、美的远程线路也出现大幅增长。

  春节出境游的火爆,从携程春节期间出境游产品的预订数据也可见一斑。携程的跟团游、自由行数据显示,2015年2月15日~24日,有来自全球145个城市的旅行者通过携程网站和APP预订机票、酒店、自由行、跟团游等旅游产品,前往全球445个目的地,较平日增长近1000倍。

  同程旅游近日发布的《2015羊年春节出游盘点报告》中也提到,春节黄金周期间,国人的出境游需求得到集中释放,羊年过“洋年”成为近4成人的选择,出境游产品预订量与去年同比增长6成。其中,欧美等长线出境产品增长明显,预订量同比几乎翻倍;邮轮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倍。

  据同程旅游统计,2015春节出境游十大目的地依次为:港澳、日本、韩国、马尔代夫、新加坡、巴厘岛、泰国、法国、意大利、瑞士。

  此外,据携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不少人选择以邮轮这样一种更为惬意的方式出行,虽然价格不菲,但海景房的壮丽景观依旧让人趋之若鹜。此外,包括出境游学、出境跟团游以及自由行的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其中出境自由行人数人均增长最为迅速,远超往年。此外,高尔夫、滑雪等主题游的产品也深受一部分人的喜爱。

  购物成出境游主旋律

  春节去欧洲、澳洲、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游客,都享受到了汇率利好带来的实惠,春节出游购物消费最多直接打8折,也使得购物再次成为出境游主旋律。

  携程全球购、随行购数据显示,香港、韩国、法国、新加坡、台湾、意大利是国人当地购物金额最高的出境目的地,其中最热门国家消费总额同比增长近200%。香港T广场、巴黎老佛爷、首尔新罗、乐天、佛罗伦萨TheMall等知名的免税店天天人头攒动,其中接近50%为中国人。

  携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服装类、箱包类、化妆品、酒、电子产品等则是消费量最大的消费品,尤其是化妆品、服饰类等人气持续走高。春节期间,单人消费金额最高的是一对福州80后夫妻,购买了“夸克邮轮【海钻石号】乌斯怀亚港24日跟团游”,行程包括登陆南极探险,以及环游阿根廷和巴西,人均消费超过16万。而最土豪的旅客在巴黎老佛爷内单日消费就超过了40万元人民币。

  据韩国亚洲经济中文网报道,羊年春节期间,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充分发挥“土豪”作用,令韩国商家笑逐颜开。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显示,2014年,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同比增加43.1%,为612.7万人次,在韩国外国游客中占比达43.2%,赴韩中国游客的平均消费支出为2270美元,较整体平均水平高出38%,稳居“土豪”榜冠军。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韩国旅游发展局预测,今年中国春节期间访韩的中国游客约为12.6万人次,有望同比增加30%。

  除了韩国,羊年春节期间,国人给泰国也带去了丰厚的旅游收入。相关数据显示,2月18日~24日,飞往泰国4个国际机场,即曼谷、普吉、清迈、甲米府的航班达到890班次,其中运送的中国游客达到30万人。与去年赴泰包机不足250架相比,今年包机数量增长了近两倍。

  据泰国旅游局预计,今年春节将有53万中国游客来到泰国,将创造230亿泰铢(约合44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