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情人节这天,滴滴快的这两个打车软件飞了起来。回顾两家打车软件的成长经历,其实把它们“催肥”、吹起来的则是背后的资本。
说是被“催肥”,因为滴滴快的长成速度令人咋舌。一直以来,打车软件还是一片处女地。但到了2014年春节前夕,行业风云突变。这两个幸运儿仰仗着两大巨头的加持,通过力度空前的补贴策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积累了1.7亿用户,以及累计近60亿美元的估值。两家被打了“激素”的企业,快速挤垮了所有对手,累计占领99.8%的市场。
滴滴快的因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难以跟上。从补贴大战发动之日起,两家就被绑上了巨头的战车,成为支付宝和财付通争斗的马前卒。因为与众不同,他们被巨头选中;因为被巨头选中,他们不再与众不同。和他们一同湮没的,还有打车软件这个还未年轻就已衰老的行业。
斗也资本,合也资本。如果优酷和土豆的合并还算“自由恋爱”,那打车软件的结合则纯属“包办婚姻”。记者采访了解到,本次合并最早是双方的资本方接触,然后是腾讯和阿里之间磋商,最后才是创业者之间的谈判。当然,包办婚姻不一定不幸福,和其他“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对手相比,幸存的两家实属幸运。
打车软件的补贴策略不足为创业者借鉴,正如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学者生、似者死”。如果小米的硬件零利润策略是互联网思维,那么打车软件的倒贴策略就是“超互联网思维”。但普通创业者必须看到的是,小米的背后是功成名就的雷军,滴滴快的的背后则是鼎足而立的巨头。创业者想要任性,首先得看自己是不是有钱。
资本孔武有力的背后,是创新的后继乏力。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创新总是起于筚路蓝缕,终于挥金如土。当一个行业已进入资本对抗时,说明它已经步入创新周期的尾端了。当快的刚开始小规模补贴推广后,滴滴的跟进引燃了“补贴大战”。当微信靠着发“红包”逆袭之后,支付宝今年的跟进则又点燃了“红包大战”。虽然补贴和红包已经被“玩坏”,但它们最初也是以创新的姿态来到人间,这才是创业者应借鉴的地方。
毕竟,谷歌靠着口口相传做到今天,优步靠着步步为营才达到400亿美元的估值,微信也不是靠着砸钱获得今日之地位。
巨头有钱任性,意味着创业机会反而更多,因为任性总是在创新的反面。苹果去年推出史上最贵的iPhone后,却迎来了史上最赚钱的季度。而在打车软件市场,互联网巨头却要靠钱来吸引用户。两相比较,创新的价值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