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近日,一张标有“神舟(旅游)在线会员俱乐部”字样的旅游会员卡无处可用,疑似平台跑路,持卡人张芳(化名)满心焦急。
原来,所谓的“神舟在线”官方网站已经是“查无此站”,而会员专线和会员服务投诉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难怪张芳要着急。
“这卡到底还能不能用?现在都不知道该去找谁!”说起这张旅游卡,张芳显得十分无奈。
不同于现在大部分旅行社或旅游网站的会员制设定,这张旅游卡是一张预储值卡,类似于在市面上普遍流通的消费购物卡,但由于这张卡“仅限于发卡单位”进行旅游、酒店、机票等预订,又注明了“本卡不记名、不挂失、不兑现金、不找零”,联系不到发卡单位,要想继续使用难度极大。那么,联系不到这家公司,岂不就说明了旅游卡无法使用、卡里的钱打了水漂?
本来是一张便民的旅游卡,一转眼就成了一桩糟心事儿。
这两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节假日出游的市民越来越多,海外游、自由行彻底火了。旅游业顺势发展迅猛,尤其是携程、驴妈妈、途牛、去哪儿等旅游在线平台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品牌。而传统旅行社也不甘落后,一众国旅纷纷“触网”,之后更是推出各类产品,抢占市场。旅行社的业务早就不只是带团出游,从酒店、机票的预订,到旅游保险,搞促销、赚积分,五花八门,风格各异。
然而,业界有句俗话: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看似优惠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储值卡各式各样的猫腻和陷阱。
旅行社跑路?
根据张芳提供的信息,记者试着登录了“神舟在线”官方网站(www.fanstour.com),证实该网站已经下线,此后多次拨打会员专线均无人接听。
无奈之下,记者只好通过旅游卡正面的“红云宝塔”图案,找到该商标的注册单位“神舟国旅集团”进行询问。
“发卡机构是哪家?”北京神舟国旅国贸门市部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神舟国旅集团旗下有包括神舟国旅、北京神舟在内的多家公司。旅游卡相关事宜应由发卡公司全权处理,因此国贸门市无法代表发卡公司进行表态。“只要发卡公司还在,旅游卡是一定能够继续使用的,具体怎么用、通过什么途径用,可能需要向发卡公司询问”。
这么说来,仿佛仍有戏。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接着致电神舟国旅总社,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总社从未以总社的名义发行过任何形式的会员卡或旅游卡,“我在神舟工作了三年多,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旅游卡”。
客服人员补充道,目前惟一得到总社承认的会员卡是一种“神舟国旅集团123旅行网会员卡”,也是可以预存团费储值的。
那么,这个“123旅行网会员卡”是否可能和“神舟在线俱乐部会员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客服人员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虽然这个会员卡不限本人使用,但是是实名制的会员卡,也仅限于直系亲属在有持卡人授权的前提下进行使用。”据了解,“123旅行网会员卡”的持会员卡在北京神舟国旅集团国贸门市、东四十条门市、立水桥门市或123旅行网站进行旅行消费,可以享受会员优惠及会员积分,并且可以享受积分累计兑奖”。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旅游卡背面有一排小字:“本卡最终解释权(在法律允许内)归北京神舟环球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记者询问神舟国旅总社的工作人员,这家“北京神舟环球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否是隶属于神舟国旅集团的公司,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那么,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和神舟国旅集团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记者了解到,这家公司正式全称为“北京神舟环球行旅行社有限公司”,至记者截稿时,公司官方网站(www.fanstour1bj.ce.c-c.com/)仍能正常登录,但是网站上标注的公司联系电话和传真都已经是空号。无论是公司法定代表人闫志生,还是公司联系人总经理张惠丰,网站上都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联系方式。
官网上的链接页面显示,这家成立于2004年,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朝阳区、原始注册资本只有30万元人民币的公司是一家独立法人旅行社,但是网站上又赫然写着,神舟国旅经济技术开发区门市部隶属于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即神舟国旅集团),不过神舟国旅经济技术开发区门市部与北京神舟环球行旅行社有限公司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并未讲明。
兜兜转转一圈下来,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维权有一套
然而,一旦证实北京神舟环球行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神舟环球”)和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神舟国旅”)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如今“下落不明”的神舟环球就有可能惹上法律纠纷。
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汪雪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两家公司之间没有合作或从属关系,那么神舟国旅有权向神舟环球提起诉讼,因为对于企业长期、广泛对外使用,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已实际具有商号作用的企业名称简称,可以视为企业名称予以保护,神舟国旅作为具有市场知名度的旅行社品牌,应当得到保护。
根据相关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因此,经营者擅自将他人的企业名称或简称作为互联网竞价排名关键词,使公众产生混淆误认,利用他人的知名度和商誉,达到宣传推广自己的目的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予以禁止。
“利用企业名称、字号制造权利冲突,未经他人许可而使用与他人在先企业名称相同、近似的企业名称、字号,造成混淆的情形,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属实的话可以认定侵权,并且可以提出赔偿要求。”汪雪告诉记者,“况且,由于旅游卡问题,神舟国旅的形象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这一点也需要考虑在内。”
其实,前两年也曾发生过在旅行社之间的侵权案件。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简称“天津青旅”)状告天津国青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在其版权所有的网站页面、网站源代码以及搜索引擎中,非法使用原告企业名称全称及简称“天津青旅”,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而被告天津国青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国青旅”)则认为“天津青旅”没有登记注册,并不由原告享有,最终法院判定被告败诉。
此外,汪雪还指出,如果神舟环球和神舟国旅确实存在内在关系,在神舟环球“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公众有权联系神舟国旅,并且商议追讨赔偿事宜。“尽管神舟环球是独立法人公司,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并未公司的一切行为负上法律责任。但是神舟国旅作为上级集团,对公司也有监管的义务。神舟国旅应在内部调查协商后,尽早向公众公布决定,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积分大不同
既然,储值卡“水很深”,那么是不是更加普遍的积分卡就能确保不会有问题了?答案是:那里的“水”也不浅。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行业纷纷进军网络,行业内部竞争逐渐白热化。旅游网站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随着竞争的加剧,各旅游网站使出浑身解数,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网民,而会员积分制度更成为各大网站的制胜法宝,这些网站有的有实体的会员卡,更多的则是以虚拟卡的形式存在,由网站统一管理,凭借账号和密码进行注册和使用。《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网上对目前国内最有特色的3个旅游网站——和途旅行网、携程旅行网、艺龙旅行网的会员积分制度进行了调查整理,这五花八门的积分有着哪些门道。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由于旅游网站服务的共通性,所以各网站获得积分的方式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预订酒店、机票等等产品可获得积分奖励。并且,3个网站都要求产品预订之后必须在真正消费了产品之后才可获得积分。携程网、艺龙网对积分设置了倒扣方式,这种处理很容易理解,可以给某些喜欢随意在网站下单的人提出了一定限制,而和途网对此项没有提出积分倒扣这种苛刻的要求。此外,包括携程网、艺龙网在内的多数旅游网站在对积分的兑换上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比如满1年或2年积分会自动清零。
积分说到底是一种优惠政策,所以,网站的客户更关心的是积分可以用来做什么。携程网和艺龙网在网站开辟了专门的积分兑换专区,积分兑换的礼品不仅包括实物礼品还有一些网站服务等,类似的还有驴妈妈旅游网。携程网更多的则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针对积分开展阶段性的兑换活动。而和途旅行网的积分兑换更直接一些——现金,现金的支付方式可以打入银行账户或者指定手机号码,现金的提现门槛更是低到10元。按网站上提供的返现比例,一位旅客只要入住一晚酒店客房花费200元左右就可以获得现金提现资格。现如今,携程网也开始采用这种积分优惠方式。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各旅游网站的积分规则不时更新,可见这种方式对许多旅客有一定吸引力,也的确给网站带来了一定的人气,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偶有发生的“积分去哪儿了”遗憾,还是对积分使用上的种种限制,至少有一点大家是明白的,只要平台没有跑,一切按章程办事,该你的还是能够拿回来的。
警惕优惠卡
去年起,在各地陆续出现了一种港澳游的体验卡,负责2人在港澳4天3晚的旅游,体验卡标明是为了拉动香港消费需求,由特区政府出面,珠宝商赞助,适用年龄范围为25-55岁的人群,而且不属于广东等靠近港澳沿海地区人群。如果不在25-55岁年龄段的,需要每人交纳1000元团费,很多人都拿到了这样的卡,有的是亲友赠送,有的是购物奖励,还有人花费数百元不等价格购得,于是大家在做着能够去港澳一游的美梦,在网站上的讨论度颇高。
但是,和曾经风靡一阵的“1元门票”、“99元旅行团”一样,这看似美好的旅游优惠卡,到头来也没能幸免种种强制购物和再收费骗局。
有曾经参团的网友表示,进团第一天,导游就告诉大家,这个团是一个低价购物团,按照旅行社给每位导游的任务,团员每购物满1000港币,给导游加1分,而这个团每个人的最低加分是3分。此后,又在不同场合被迫购买了不少首饰及礼品,在澳门的行程还被临时更改,连住宿都没有了着落。导游更是三番两次以汽油费、司机、导游费和礼品费,向大家收取100-200元不等的服务费。
“这是一场近乎游戏的骗局,但还是有不少的游客在近乎一毛不拔情况下拔得更惨,我们这辆车上买得最多的花了9999元。”一位网友在留言板上这么写道。
来自大连的在校生小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忽悠了几百元,他当时几乎就要选择报警,在给同行的游客手机短信中这样说:“旅行社明知道这里是个骗局还硬要带我们来,难道这也是旅游局给他们的压力么?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已经不是说是导游赚取回扣的问题了,太恶劣了!”
那么,到底是谁设置了如此的骗局?有评论说,是一些旅行社,还是有更大的组织,让内地如此之多的游客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对港澳留下如此恶劣的印象。“如果是低价团,为什么要在卡上又打上3680元,而让亲戚朋友之间也失掉信任,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虽然在香港购物的小票上,标明可以在半年内无条件退货,但内地又有多少人会实施这样成本很高的退货,而且尝试了退货能够实现的又有几人?
“我花了1万,其中一个玉镯5000多,回来让内行人一看200都不值,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不要再让更多的人上当。”这条回复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服务是短板
周末一大早,《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了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旅行社的咨询台前总是簇拥着前来询问短途旅游团时间表和价目单的游客。一位崔小姐告诉记者,现在旅行社的服务实在堪忧,“打着国旅旗号好像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似的”。
无论是传统“老牌”旅行社,还是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旅游网站平台,合同内容交代不清、退款赔偿时间长,服务问题多多。
近日,一位陈先生通过去哪儿网站预订酒店后,在前往入住时被告知无房可住,原来订单所支付的钱款也没退回。在媒体曝光后,对方才给陈先生补上了差价,并且给陈先生进行了“退一赔三”的补偿。
陈先生称自己是去哪儿网老顾客,订房无果后,他就向去哪儿网投诉,被告知可以补偿其多支出的住房金额,并退还原来下单时所支付的金额。不过,事后陈先生并未收到退款和补偿。
“我说退款可以直接退到我原来下单时的账户,原路返回,他们却坚持要我提供一个银行卡号,第一周,我按他们要求提供了银行卡号,结果,一周后钱没有到账;第二周,我再询问时,他们解释说没有银行卡开户名,又要我提供银行卡的开户名,结果,第二周过去后,钱还是没有到账;第三周,我再询问时,得到的答复是才进入退款名单,需继续等。”陈先生对此多有不满。
对此,去哪儿网客服人员解释说,退款一般在3到15个工作日内退到客户账户上,对于陈先生所反映情况,需向领导汇报后再作回复。随后,工作人员表示,经核查,陈先生订房无果,与网站个别工作人员与酒店方面沟通不畅有关,整个过程中的过错不存在主观欺诈之故意,“退一赔三”之善后方案与陈先生是网站老顾客有关,同时也希望如此善后处理能给老顾客更好感受,并为网站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好顾客“自我加压”。接下来,不但将按公司规章制度处理个别员工,还将举一反三,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对于去哪儿网的最终善后处理,陈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