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降准股市不领情 7000亿元资金将流向何处

2015年02月06日 16:23    来源: 新华网     徐曼曼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央妈出其不意地给市场发了一个“大红包”——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额外赠送定向降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降准约可释放流动性在6000亿元—7000亿元之间。

  “银根”的紧与松,一直都牵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此次降准行动之快,超出很多机构的预期。在降准“春风”的吹拂下,市场“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片欢呼雀跃声。

  不过昨日的股市却“任性”下跌,给了“看涨”机构和投资者一记响亮的耳光。昨日,沪指高开低走,降准效应昙花一现,收盘意外大跌1.18%,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地产、证券、保险板块均下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猪”准备好了,风也起了,可是吹的却不是这个地界。

  一般来说,降准开启了宽松序幕,对市场来讲是利好,可股市缘何不领情?其实,市场的失落,很大程度来源于对央行降准的误读。此次降准,并非大幅宽松的信号,也并非要推高股市、暖热楼市,而是要缓解实体经济的压力,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那么问题又来了,降准后的7000亿元会流向何处?在央行祭出降准这一调控工具之后,中国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否能迎刃而解?

  央行此次降准的原因不难看透:首要原因是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去年第四季度创下至少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季度赤字。这种情况下,全面降准是必然的选择;此外,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1月,官方PMI为49.8%,这是自2012年9月以来PMI首次跌破荣枯线。同期公布的汇丰PMI,已经是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而CPI持续走低、房地产投资减速等也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承压;再者就是国际大环境,在全球央行一系列彪悍的放水动作当中,中国央行亦不能独善其身。按照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团队的说法,在各国央行相继放水来刺激经济之际,中国不松就等于收紧。

  虽然央行选择周三释放降准信息是在意料之外,但综观国际国内大环境可以看出,央行的此次降准是针对目前经济运行中种种新变化的一次及时调整。因此,细想之下,此次降准也确实是在情理之中。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央行是希望释放出的流动性能够更多地流向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前日晚,央行在宣布了“普降”之外,还增加了定向降准。央行表示,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加上去年央行的两次定向降准,意味着央行已经连续三次将信贷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倾斜。

  而此次央行的调控手段也有所创新。“普降+定向降准”组合拳的首次使用,正是“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的一次实操,即在采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也结合着结构调整的思维。

  不过,执行起来是否容易呢?人们都知道,钱是流动的,资本是逐利的。一般来说,资金总是千方百计向最能出效益的方向流动,以期达到“钱生钱”的目的。过去一年里,老板跑路事件频发、民间借贷暗流涌动等,进一步暴露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老问题。1月23日,央行发布的《201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三农”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全年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水平,但增量占比均较上年有所回落。在“三农”、小微的贷款“饥渴症”仍未缓解,民间借贷蕴藏着巨大风险,影响供求平衡的结构性难题尚存的大环境下,倘若7000亿元流动性过度流向股市、楼市这样的地方,则会让这种局面更加失控。资金“脱实向虚”不仅会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最终还将危害到宏观经济的运行。

  降准的目的,是缓解银行信贷额度紧张的问题,让资金通过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间接传递到其他领域。不过,事实却是,商业银行自有其运行的逻辑,它们的目的,是要追求经济回报。鉴于“三农”、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先天缺陷,“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一向是银行信贷薄弱部门。因此,此次降准的效果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形势也并非那么悲观。降准的重要意义,则是为改革创造时间和空间,此次降准正是周小川行长“货币政策创造结构政策的空间”这一表述的一次践行。在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增加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偏离目标值时,央行应采取货币政策来防止经济“营养不良”情况的出现,但“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并未改变。而金融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弊病,尚需时间去改正,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转型机遇则是当务之急。

  正如周行长所说的,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方面,还有赖于财政政策发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单靠一次降准,作用毕竟有限,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才能让释放出的资金“顺流而下”。(文/徐曼曼)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